文/婷媽
傍晚經(jīng)過小區(qū)花園,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孩子的書包大聲數(shù)落:"讓你整理書包總是丟三落四,長大能有什么出息!"孩子低頭摳著手指,書包拉鏈上的小掛件被扯得搖搖欲墜。
這樣的場景像一面鏡子,照見許多家庭日常的溝通困境。
當我們批評孩子時,總忍不住把"這件事"說成"你整個人",卻忘了成長的路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燈塔而非龍卷風。
1、外延式批評,是給孩子貼"失敗標簽"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孩子完成拼圖任務,對第一組說"你拼得真快,真聰明",對第二組說"你拼得真快,很會動腦筋"。當任務難度增加時,被夸"聰明"的孩子紛紛放棄,而被夸"動腦筋"的孩子卻越挫越勇。
這個實驗揭示了外延式批評的隱形傷害——當我們把"作業(yè)沒寫完"升級成"你總是拖延",把"打翻牛奶"等同于"你笨手笨腳",就像給孩子貼上難以撕下的標簽。
鄰居家小男孩樂樂有次把新買的畫筆弄斷了。媽媽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么總是不愛惜東西!"這句話像魔咒般籠罩著樂樂,此后他連摸新玩具都小心翼翼,生怕再被貼上"不愛惜"的標簽。
其實孩子就像未定型的陶土,外延式批評不是塑造的刻刀,而是粗暴的錘子,會把原本可以精雕細琢的胚體砸出裂痕。
2、聚焦行為本身,才能點亮改進的燈
杭州某小學擔任班主任的老師分享過這樣的故事:班上有個男生總是不交作業(yè),各科老師輪番批評都不見效。
直到語文老師換了個說法:"老師注意到你這周三次作業(yè)都沒交,是遇到什么困難了嗎?"這句話像鑰匙打開了孩子的心扉,原來他最近在幫生病的鄰居奶奶跑醫(yī)院。
后來老師和他約定,每天先完成一頁作業(yè)再去幫忙,孩子不僅堅持了下來,還在作文里寫道:"被看見的感覺真好。"
這種就事論事的批評,如同手術臺上的無影燈,精準照亮問題所在。
當我們把"你又撒謊"換成"你說作業(yè)寫完了,但本子上還是空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解決問題的誠意。
3、學會"三步溝通法",讓批評成為成長的養(yǎng)分
在育兒專欄看到一位智慧媽媽的做法:當女兒把弟弟的玩具藏起來時,她沒有說"你怎么這么調(diào)皮",而是分三步走:"第一步,陳述事實——你把弟弟的恐龍藏在沙發(fā)后面了;第二步,說明影響——弟弟找不到玩具很著急;第三步,提供選擇——現(xiàn)在拿出來和弟弟一起玩,或者明天用零花錢買新玩具補償。"
這種溝通方式像搭建腳手架,既指出問題,又給孩子留下自主攀登的空間。
這種"三步溝通法"的魔力在于,它把批評從單行道變成雙行道。當孩子參與制定解決方案,改進就變成主動選擇而非被迫服從。
就像教孩子騎自行車,我們扶著車后座的手要穩(wěn)穩(wěn)托住,又要適時松開,讓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掌握平衡。
夕陽西下時,那個被媽媽批評的小男孩終于背起書包往家走。如果媽媽能蹲下來,指著散落的書本說:"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孩子書包上的小掛件就不會被扯得那么可憐。
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的是手電筒而非探照燈——前者照亮腳下的路,后者卻讓人睜不開眼。
當我們學會就事論事的批評,就是在孩子心里種下向陽花,每片花瓣都舒展著被理解的溫柔,每?;ǚ鄱硷h散著可改進的希望。
(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jīng)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