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在俄烏局勢不斷惡化、持續(xù)升級的背景下,美國與歐洲方面持續(xù)對俄羅斯施加壓力,進一步加劇了緊張態(tài)勢,與此同時,戰(zhàn)場上的局勢也愈發(fā)激烈。
20日,俄羅斯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表示,19日晚,莫斯科遭到了5架烏軍無人機的襲擊,包括多莫杰多沃機場、謝列梅捷沃機場在內的4個機場一度施行臨時限制,暫停飛機起降,但5架無人機已被全部擊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與損失。
此前,俄羅斯國防部發(fā)布通報稱,當地時間17日21時至23時期間,俄軍防空系統(tǒng)成功攔截并擊落了22架烏克蘭無人機。對于俄方的這一說法,烏克蘭方面尚未作出回應。
俄烏沖突的戰(zhàn)火又一次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蔓延開來。此次烏軍無人機發(fā)動突襲,背后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這架無人機具備長途飛行、突破俄軍防御體系的能力;二是該無人機是在俄羅斯境內發(fā)射,在不被俄方察覺的情況下繞過防線,進而對莫斯科實施攻擊。
更耐人尋味的一出戲,卻是發(fā)生在遙遠的南亞——印度居然破天荒站出來為俄羅斯說話了!當北約秘書長對俄印之間生意指手畫腳時,印度一點沒給面子,直接嗆聲,讓北約少搞“雙標”,聲明滿足自己國民的能源需求就是天大的事。
印度這話說的硬氣,聽著像是替俄發(fā)聲,但掰開揉碎一看,全是自家的算盤珠在響。
美國人最近不是威脅——要么50天內逼俄烏?;?,要么對俄羅斯、乃至那些和俄羅斯做生意的國家一起加征“嚴厲關稅”。
印度與俄貿易體量大,尤其是大量進口俄打折石油,獲利頗豐。美國此舉將直接影響印度利益,印度此番發(fā)聲,既捍衛(wèi)自身利益,也有警告美國之意。
安全感的坍塌,從首都上空開始
曾幾何時,大國的首都是絕對的“安全區(qū)”。但現在,這個概念正在被撕得粉碎。
連續(xù)四個晚上,無人機群如同鬼魅,盤旋在莫斯科上空。官方宣稱擊落了所有目標,但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卻是另一番景象:防空系統(tǒng)在自家首都上空全力開火,墜落的殘骸在居民區(qū)燃起大火,燒毀了無辜者的汽車。
襲擊規(guī)模到底多大?是俄方輕描淡寫的5架,還是烏克蘭消息源透露的21架?真相在戰(zhàn)爭迷霧中模糊不清,但一個事實無比清晰: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再也無法為它的心臟提供絕對的屏障。所謂的“后方”,一夜之間成了前線。
諷刺的畫面同樣出現在中東。就在美國國務院評估認為局勢可控,剛剛取消駐伊拉克外交人員撤離令的第二天,其大使館下屬的外交支持中心就發(fā)生了一場“可控的爆炸”。
19日,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發(fā)表聲明稱,當天上午8點30分,該使館下屬外交設施——巴格達外交支持中心發(fā)生了一起“可控爆炸”事件,目前已經將相關情況通報給了伊拉克政府。
除此之外,美國大使館并未透露其他細節(jié),也沒有說明所謂的“可控爆炸”是什么,以及是什么原因。不過,目前該爆炸事件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對此,白宮方面也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處于失聲狀態(tài)。
這已經是自去年10月以來,美軍在中東遭受的第82次襲擊。這次爆炸雖然無人傷亡,卻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美國對局勢的判斷力上。
當戰(zhàn)火可以輕易燒到首都,當重兵把守的外交“綠區(qū)”不再安全,它砸碎的,是人們對傳統(tǒng)安全邊界的最后一點幻想。
信任的冰封,三十年舊約灰飛煙滅
如果說物理空間的失守是看得見的傷口,那么戰(zhàn)略互信的崩塌,則是更深層的內傷。
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簽署的那份命令,不僅僅是廢除了一項協(xié)議,更是親手埋葬了一個時代。與德國簽署于1996年的軍事技術合作協(xié)議,曾是冷戰(zhàn)結束后雙方試圖走向合作的象征。近三十年后,莫斯科用“已失去現實意義”的冷酷措辭,將它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沖動。就在此前,德國國防部長還在叫囂“必要時將擊斃俄軍”,德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開進立陶宛,準備在那里永久駐扎。當話語變得如此赤裸,當軍事部署已經就位,任何合作協(xié)議都顯得虛偽可笑。
俄德關系,這個曾經的歐洲壓艙石,徹底冰封。這標志著俄羅斯已經放棄了與西歐重歸于好的幻想,轉而準備迎接一場漫長的、甚至可能是“冷戰(zhàn)化”的全面對峙。
而在巴格達爆炸案后,白宮異乎尋常的沉默,則釋放出另一種危險信號。這種失聲,或許是無力應對的窘迫,又或許是在醞釀某種更激烈的報復。
無論如何,當國家間的對話被威脅與沉默所取代,當長期維系的契約淪為廢紙,信任一旦冰封,再想融化,難于登天。
利益的攤牌,誰也別想動我的蛋糕
全球化的溫情面紗正在被粗暴地扯下,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美國揮舞起了經濟大棒,向全世界發(fā)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俄烏在50天內不停火,所有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都將面臨毀滅性的二級關稅。貿易,這個曾經連接世界的紐帶,如今成了地緣政治的絞索。
然而,這次有人公開站出來說了“不”。
印度,這個在過去三年里靠著大量進口俄羅斯廉價石油、轉手倒賣賺得盆滿缽滿的國家,罕見地公開向北約嗆聲,警告對方不要搞“雙重標準”。
這聲警告的背后,是印度最核心的國家利益。面對可能失去的巨大“能源紅利”,新德里選擇不再掩飾。這不僅僅是為了錢,更是為了維護其在全球變局中的能源安全與戰(zhàn)略自主。它不想在大國角力中,被動地選邊站隊,更不愿成為別人博弈的代價。
印度的強硬,是全球權力天平變化的一個縮影。新興大國們已經不滿足于在舊秩序里被動地分一杯羹,他們現在要親自上場,捍衛(wèi)自己的蛋糕,甚至重新制定分蛋糕的規(guī)則。
當全球化的紅利變成爭奪的對象,當經濟脅迫成為常態(tài),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昔日的盟友和伙伴,隨時可能變成對手。
秩序的裂解,歡迎來到“多極混戰(zhàn)”時代
這不再是過去那種涇渭分明的冷戰(zhàn)。那時的對峙雖然危險,但規(guī)則清晰,雙方都有明確的底線。而現在,我們正滑向一個多極化的、涉及軍事、經濟、能源、科技等所有維度的“準冷戰(zhàn)”狀態(tài),或者說,“多極混戰(zhàn)”。
在這個新戰(zhàn)場里,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
烏克蘭為了向西方證明自身價值、換取更多援助,不得不冒險升級對俄羅斯本土的襲擊。俄羅斯為了維持內部穩(wěn)定與外部威懾,必然會采取更強硬的反制。這又會進一步加劇歐洲的“恐俄”情緒,導致整個歐洲大陸的軍事對峙不斷升級。
而美國試圖用經濟手段鎖死俄羅斯,卻意外地逼出了像印度這樣敢于公開叫板的“中間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
每一個行動,都會引發(fā)一連串無法預測的反應。
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共同勾勒出了新時代的輪廓:一個沒有絕對強者、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則、充滿不確定性的混亂時代。
中東,這片本就流淌著火藥與仇恨的土地,被普遍視為這個混亂時代里最不穩(wěn)定的“定時炸彈”。巴格達的爆炸聲,或許只是未來更大風暴來臨前的一聲悶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