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建筑工地安全從業(yè)者,日常工作繞不開這些細節(jié):工人的安全帽是否扣緊、安全帶是否系實,腳手架的間距合不合規(guī),施工電梯有沒有老化——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安全底線,容不得半點馬虎。
今年6月的安全月剛過,我們剛完成一輪全面排查,本是給安全防線再上一道鎖的契機??煽吹?名大學生在選礦廠溺亡的新聞,心里像被什么東西堵住了。礦山與工地雖分屬不同行業(yè),安全的底層邏輯卻相通:都得守好那些最基礎的關。
涉事企業(yè)是央企,本該是行業(yè)標桿,卻出了“2月?lián)Q的格柵板7月就脫落”“學生扎堆站在高危區(qū)域”這樣的紕漏——這就像工地上放任工人不系安全帶、腳手架螺絲松動,悲劇的發(fā)生幾乎是注定的。
痛惜之外,更多的是沉甸甸的疑問:我們天天在工地上較真的“基礎安全”,到了這里怎么就層層失守?安全月里反復強調的“細節(jié)防患”,到底落到了多少實處?這不僅是對這起事故的追問,更是給所有安全從業(yè)者敲響的警鐘。
一、央企的安全承諾: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
中國黃金集團作為央企,手握雄厚資源與行業(yè)話語權,“安全生產”向來是其公開表態(tài)中的重中之重。按理說,這類企業(yè)的安全投入不該是問題——資金、技術、制度保障本應是天然優(yōu)勢??伞?月剛換的格柵板,7月就脫落”這一細節(jié),卻像一記耳光,打在了“央企安全標桿”的臉上。
這背后,或許是“投入與實效”的脫節(jié):安全資金可能花了,但更多用在了“更換格柵板”這類看得見的“表面功夫”上,卻忽略了后續(xù)的承重測試、腐蝕檢查;制度或許健全,卻只躺在文件柜里,沒人真去較真“新?lián)Q的格柵板能不能扛住多人重量”;監(jiān)管可能頻繁,卻成了走過場,沒人彎腰看看格柵板的固定螺絲松沒松。
央企的安全責任,從不該是“零事故報告”上的漂亮數(shù)字,而該是“讓每一塊格柵板都經得起踩踏”的較真,是“讓每一次檢修都不留死角”的扎實。當安全投入成了“應付檢查的成本”,當責任承諾淪為“對外宣傳的話術”,再雄厚的企業(yè),也托不起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二、參觀組織的漏洞:比設備缺陷更致命的“人禍”
據(jù)報道,事發(fā)時參觀的師生人數(shù)比車間日常員工還多,7人同時站在格柵板上——這本身就是對安全常識的漠視。組織學生參觀高危車間,核心在于“風險預判”與“流程管控”:有沒有提前算過場地能承載多少人?有沒有劃定禁止聚集的危險區(qū)?有沒有專人在現(xiàn)場引導,及時制止危險行為?有沒有針對突發(fā)情況的應急演練?
顯然,這些最基礎的組織環(huán)節(jié)全垮了?;蛟S企業(yè)覺得“學生參觀只是走個流程”,或許工作人員對“天天見的格柵板”早已麻木,但安全管理的魔鬼,恰恰就藏在這些細節(jié)里。就像一場音樂會,若主辦方明知舞臺承重有限,卻放任觀眾扎堆,坍塌的那一刻,再動聽的旋律也會變成挽歌。
對于礦山這類高危場所,“參觀”從來不是“放松管理”的理由,反而需要比日常生產更嚴苛的組織——畢竟面對的是缺乏現(xiàn)場經驗的學生,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致命的風險。
三、設備安檢的失效:從“更換”到“脫落”的五個月里
涉事企業(yè)2月剛換完格柵板,7月就發(fā)生脫落,這五個月的時間差,藏著安全管理最該追問的“空白”。設備更換從不是“一換了之”,安全與否,取決于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新格柵板的材質夠不夠承重標準?安裝時有沒有嚴格按規(guī)范固定?投入使用后,有沒有定期檢查是否腐蝕、松動?有沒有根據(jù)使用頻率調整維護周期?
這些問題里,只要有一個被重視,悲劇或許就能避免??涩F(xiàn)實是,“更換設備”成了安全工作的終點,而非起點。這就像給車換了新剎車片,卻從不檢查剎車油和管路,真到出事時,再新的零件也救不了命。
對于浮選槽這類深達十幾米、滿是腐蝕性礦漿的高危區(qū)域,格柵板不只是“踏板”,更是“生命線”,其安檢標準本應高于普通設備。但從結果看,無論是更換質量、安裝工藝,還是日常巡檢,都存在不可原諒的疏漏。
四、對“特殊群體”的安全漠視:為何讓涉世未深者直面風險?
大學生與車間工人的安全認知,本就存在天然鴻溝:工人常年在車間,或許能憑經驗避開松動的格柵板、繞開礦漿槽邊緣的危險區(qū);可對第一次走進浮選車間的學生來說,那些“設備”只是課本里的名詞,對“格柵板可能脫落”“礦漿能致命”的風險,他們毫無概念。這種信息差,本應是企業(yè)組織參觀時的“重點防護點”,卻被徹底忽視了。
企業(yè)有沒有給學生做過“定制化”的安全教育?比如明確“哪些區(qū)域絕對不能站”“格柵板承重有限,禁止多人同時站立”?有沒有安排熟悉現(xiàn)場的專人全程陪同,及時制止危險行為?有沒有在高危區(qū)域設足夠醒目的警示標識——而不是只靠工人“心照不宣”的常識?
顯然,這些該有的保護措施都缺席了。把缺乏現(xiàn)場經驗的學生,當成“有風險預判能力的工人”來管理,本質上是對生命的輕視——就像讓初次登山者不戴防護繩穿越懸崖,風險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五、安全月剛過,為何悲劇仍在重演?:警惕“運動式安全”的虛妄
2025年6月,第24個全國“安全生產月”剛落幕,“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標語或許還貼在廠區(qū)墻上,涉事央企想必也參與了隱患排查、安全演練??啥潭桃粋€月后,浮選槽邊的悲劇就撕開了“活動式安全”的偽裝:安全月的排查,可能漏了那塊松動的格柵板;演練,可能沒涉及“學生參觀時突發(fā)墜落”的預案;口號喊得再響,也沒真正走進一線員工心里。
礦山是高危行業(yè),“安全第一”本應是刻進骨髓的本能,而非“安全月”里的臨時表演??涩F(xiàn)實中,不少企業(yè)把安全管理變成了“應付檢查的任務”:安全月里突擊搞幾次演練,檢查時臨時補幾份記錄,過后依舊我行我素。這種“運動式安全”,不過是用“形式上的忙碌”掩蓋“實質上的懈怠”,最終讓安全月的成果,在日常的疏忽里歸零。
六、拒絕做“反思怪”:讓每一次事故都成為“補漏的坐標”
事故發(fā)生后,輿論總會掀起一陣反思,可太多反思最終成了“情緒宣泄”:憤怒于企業(yè)失職,痛惜于生命逝去,卻少有人追問“這些漏洞為何反復出現(xiàn)”“如何讓反思變成日常行動”。我們不能做“反思怪”——不能每次事故后都重復“要重視安全”的空話,而該清醒地意識到:任何事故都不是孤立的,它暴露的,一定是某個環(huán)節(jié)的長期失守,是制度、執(zhí)行、意識里的“共性病灶”。
就像這起悲劇,暴露的“學生群體安全防護缺失”“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空白”“高危場所參觀流程混亂”等問題,在過往的安全事故里并非首次出現(xiàn)。如果每次事故后,我們都能把這些“共性病灶”列成清單,逐條制定“能落地的整改措施”——比如要求企業(yè)給實習生強制開“現(xiàn)場風險識別”專項培訓,給高危設備裝“智能承重預警裝置”,給參觀活動設“人數(shù)上限+實時監(jiān)護”雙保險——類似的悲劇就不會反復上演。
真正的反思,是把“痛”變成“具體的行動指南”:不是說“要重視設備安檢”,而是明確“格柵板每周必須用承重儀檢測一次,記錄存檔”;不是說“要保護學生安全”,而是規(guī)定“實習生參觀時,每5人配1名專職安全員,全程禁止進入未劃定的危險區(qū)”;不是說“要杜絕形式主義”,而是讓監(jiān)管部門“隨機抽查安全記錄時,必須現(xiàn)場核驗設備狀態(tài),與記錄比對”。
結語:用日常的“較真”,告慰逝去的青春
6條年輕的生命,不該只成為新聞里的數(shù)字,更該是安全管理升級的“坐標”。對企業(yè)來說,要把“學生的悲劇”變成“全員的安全課”,讓每個崗位都明白“自己的疏忽可能致命”;對監(jiān)管部門來說,要把“事故清單”變成“檢查重點”,讓“補漏”比“追責”更及時;對社會來說,要把“痛惜”變成“監(jiān)督的動力”,追問每一項整改是否真的落地。
安全從來不是“零事故”的結果,而是“萬無一失”的過程。當我們在日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多一分較真——多檢查一次格柵板的螺絲,多提醒一句學生“別扎堆”,多追問一句“這個隱患真的改了嗎”——或許就能讓下一個走進車間的年輕人,平安回到校園,回到家人身邊。這,才是對6名逝去學子最有意義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