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大唐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當初打天下的功臣,特地在凌煙閣繪畫了二十四位功臣畫像,也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既然有著24人,自然也是有先后順序之分的。不過,二十功臣并非是嚴格按照功勞大小排名的,而是依照官職排名。
這里的官職排名不是依照爵位,而是以“職官”來論。只是643年設立凌煙閣之時已經有不少功臣去世了,排名時依照去世后的“贈官”來論,而贈官都是要大于生前的官職的。
其實,凌煙閣功臣雖然是依照官職來排名,但官職和功勞也有著很大的關系。那么,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各有什么功勞呢?
24、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秦瓊是隋末唐初有名的猛將,勇力絕人,多曾躍馬挺槍刺驍將于萬人中。
在隋唐演義小說中,秦瓊祖父秦旭是南陳太宰,父親秦彝是馬鳴關總兵。實際上,秦瓊的祖上只是擔任過北齊、北周的一些縣令、記室等官職,而秦瓊早年也只是擔任過隋朝的低級武將,先后跟隨過來護兒、張須陀。
在張須陀征討瓦崗戰(zhàn)死后,秦瓊又跟隨虎牢關的裴仁基成為了瓦崗勢力李密的武將。再到李密敗給王世充后,秦瓊被俘虜而歸于王世充,又再歸唐朝。
到歸順唐朝后,秦瓊頗受李淵和李世民重用的。在李世民征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之戰(zhàn)時,秦瓊作為沖鋒陷陣的武將,立功頗多,尤其是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勞居多。因這些功勞,秦瓊被加封為上柱國、翼國公。
再到玄武門之變時,《舊唐書》中記載秦瓊也有參與。不過,勇猛善戰(zhàn)的秦瓊并沒有過多表現(xiàn),而且從事后封賜的700戶來看,他的功勞不如尉遲恭等人。
接著就是李世民即位時期了,秦瓊共是在世十二年。這一期間的大唐依然不穩(wěn)定,文臣致力于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武將致力于平叛討伐外敵開疆拓土,但秦瓊卻是在家生病了12年。
其實,秦瓊前期討伐四王時功勞是不小,但他是619年歸唐,626年就已經過上退休的生活了。要知道前期討伐眾多反王中武將多的是,戰(zhàn)將出身的秦瓊也只是壓別人一頭,但貞觀年間在別人開疆拓土時,他卻在家待著,不如別人的疊加功勞。
也是因此,秦瓊的職位就定型了。只有在638年去世時,秦瓊才被追贈為了徐州都督,但卻依然是位列凌煙閣最后。
23、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家中本是富豪,后帶人加入翟讓的瓦崗軍,屬于是瓦崗的元老大將。
在魏王李密敗給王世充后,狼狽地歸順于唐朝。此時的瓦崗勢力依然有著很大的一部分,由徐世勣統(tǒng)領,決意歸唐。不過,徐世勣認為自己上表帶地和部眾歸順唐朝是以主人失利而邀功,就寫信記錄好各處詳細信息交給了李密,讓他獻給大唐朝廷。李淵對徐世勣的行為十分贊許,直接封他為上柱國、曹國公,并被賜姓李氏。
到歸順唐朝后,李勣在討伐宋金剛、王世充、劉黑闥、徐圓朗、輔公祏時有著眾多戰(zhàn)功。再是唐滅東突厥之戰(zhàn)時,李勣也是主要指揮官,有著顯赫功勞;后續(xù)李勣又曾帶軍大破薛延陀,再立大功。
這些功勞都是在凌煙閣之前的功勞,李勣實際的官職絕對不止于此。不過,李勣太過年輕,是李世民留下輔佐太子李治的,自己過多加封,以后就無法恩封了。因此,李世民是壓制了李勣的官職,他也曾對李勣說過:
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雖屈階資,可勿怪也?!?br/>
這樣一來,依照職官來設立的凌煙閣中,兵部尚書李勣才排到了23名。
22、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唐儉是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是李淵欽此免一死的太原元謀功臣。
元謀功臣就是與李淵一起起義的人,加分項遠不是后期依附者可比。再是貞觀年間,唐儉曾出使突厥探明突厥情況,告訴李世民可以攻打突厥,并再次前往突厥誘使頡利可汗歸附,使得突厥降低兵備防御,李靖才趁機攻破了突厥。
兩項大功疊加起來,唐儉排在這里也不算高,而且他后續(xù)去世后的贈官還要更高。
21、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劉政會原是隋朝太原鷹揚府司馬,同樣是免一死的太原元謀功臣。
在李淵起義之前,借著突厥南下的名頭開始招兵買馬。當時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懷疑李淵要謀反,密謀想要殺了他,但反被李淵指使劉政會告發(fā)兩人勾結突厥并斬殺了兩人。
到李淵起兵后,劉政會跟隨他攻陷了長安,又留守太原經營后方根據(jù)地。在這期間,劉政會雖然曾被劉武周擒獲,但依然秘密地向李淵傳遞劉武周軍中的形勢。
因此,劉政會對大唐的建立有著無比特殊的功勞,去世后還配饗于高祖廟庭。
20、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虞世南是名門望族出身,在南陳、隋朝之時就是名重一時。
到唐朝建立后,虞世南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學士。再到李世民即位后,虞世南已經年邁衰老,但他博識多見,又是剛烈敢于直諫,為貞觀之治作有重大貢獻。
19、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jié)
程知節(jié)就是程咬金,是瓦崗猛將出身。
歷史上的程咬金可不同于演義中只會三板斧,他以驍勇善戰(zhàn)、善用馬槊而聞名。在歸唐后,程知節(jié)在討伐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之時多次舉旗先登,因戰(zhàn)功而被封為宿國公。
到玄武門之變時,程知節(jié)與秦瓊都屬于有參加但功勞不顯的武將。這兩人在玄武門之變后,都是實封七百戶,秦瓊是左武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是右武衛(wèi)大將軍,職位一樣。
相比于秦叔寶,程知節(jié)卻是在貞觀年間有平獠人叛亂之功,又多次外任,屬于是一路升遷的。因此,程咬金在秦叔寶之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其實,秦叔寶就是因為在貞觀年間躺平而失了分。當時秦叔寶就算不參與征戰(zhàn),只是在朝或者外任為官,職業(yè)也能恩封一下晉升的。
18、左驍衛(wèi)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張公謹出身敦煌張氏,原是王世充部將。
在李淵初建大唐后,張公瑾歸順于唐朝。早年徐圓朗反叛唐朝時,張公謹就有著堅守城池的功勞。
再是玄武門之變中,張公謹是個重要人物。當時李世民還猶豫不決,想著占卜一下再做決定。張公瑾直接上前把占卜的龜殼扔了,也是讓李世民堅定了決心,而且玄武門之變中獨自關閉了大門阻攔了李建成麾下的人馬。因為這次功勞,張公瑾實封一千戶,被封為左武侯將軍、定遠郡公。
等到貞觀年間,張公瑾外任時多曾對時政有所建言,還參與了平定東突厥之戰(zhàn)。因此,張公瑾也是一路升遷,進封為襄州都督、鄒國公,而且去世后又被追贈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
17、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是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孫,屬于是天策府的早期武將。
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時,侯君集就是一直跟隨的心腹武將。再是玄武門之變,侯君集是主要的策劃人員,讓李世民堅定了決心,因功被賜邑千戶。后續(xù)的貞觀年間,侯君集在平吐谷渾時有著大功,而且還有著平滅高昌國的功勞。
按照功勞疊加的話,侯君集官職并不止于此。不過,在平滅高昌后,侯君集因為私自占據(jù)高昌寶物,回朝后不僅沒有封賞,還被問罪囚禁。這也讓侯君集很是不滿,甚至私下對張亮說過造反的:“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p>
16、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張亮本是以務農為業(yè)的貧寒子弟,加入瓦崗后也只是李勣的部將。
在跟隨李勣歸順唐朝后,張亮加入天策府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參與了許多重要決策。再是玄武門之變前,張亮奉命私下為李世民聯(lián)結山東豪杰,而且被齊王李元吉告發(fā)后,被嚴刑拷打也沒有說出秘密。
到此之時,張亮也只是被封為懷州總管、長平郡公。后來,在貞觀年間之時,張亮外任各州都督期間,“潛遣左右伺察善惡,發(fā)擿奸隱,動若有神,抑豪強而恤貧弱”。因此,張亮的職位也是一直升遷,還高過了秦叔寶、程知節(jié)等瓦崗舊日重將。
15、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是長孫無忌的堂叔,也是免一死的太原元謀功臣。
在李淵起兵后,擔任統(tǒng)軍的長孫順德多有戰(zhàn)功。再是玄武門之變時,長孫順德也是賜一千二百戶的有功之臣。不過,長孫順德在李世民時期曾有一起“受財枉法案”,又因與謀反的李孝常來往而被免去官爵。后續(xù)之時,雖然長孫順德被恢復官爵,又一度成了一個好官,但并沒有晉升,直到去世后才被追贈他為荊州都督。
實質上,長孫順德要是貞觀年間好好表現(xiàn),排名也不止十五。后來,唐高宗李治時期,又追贈長孫順德為開府儀同三司,職位之高實質已經進入了前十之列。
14、譙襄公柴紹
柴紹是將門出身,是李淵的女婿,也是太原元謀功臣。
在晉陽起兵后,柴紹多有戰(zhàn)功,又有參與平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之功。再是對抗外敵之時,柴紹曾大敗吐谷渾、滅梁師都,并多次大破突厥,還參與了平滅東突厥之戰(zhàn),戰(zhàn)功極其顯赫。
這些戰(zhàn)功累積下來,柴紹在這里并不高,他并不是靠是李世民姐夫才列于這里。
13、陜東道行臺右仆射、鄖節(jié)公殷開山
殷開山出身陳郡殷氏,同樣是太原的元謀功臣。
在晉陽起兵之時,殷開山就多有征戰(zhàn)之功。再到大唐建立后,殷開山又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王世充、竇建德,也是頗有戰(zhàn)功,被封為鄖國公。因此,殷開山雖然在李淵時期就已經去世了,但佐命之功依然不可磨滅。
這個殷開山也就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外公,但他實際上在李世民即位前就去世了。
12、尚書左仆射、蔣忠公屈突通
屈突通原是隋朝左驍騎衛(wèi)大將軍,深受隋朝兩代厚恩,麾下精兵也是眾多。
李淵起兵后,屈突通在兵敗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歸順于他。當時屈突通是以大隋忠臣身份而降的名將,李淵直接封他為兵部尚書、蔣國公。
到大唐建立后,屈突通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平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而且在平王世充時功勞第一。后續(xù)之時,屈突通也是參與了后期的玄武門之變。
其實,屈突通玄武門之變后封600戶可見功勞也不大。不過,屈突通畢竟是早期帶兵歸順的統(tǒng)帥級名將,而且有著“世充平,論功第一”,還是比“先鋒鏖陣”的秦瓊要厲害。
11、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
劉弘基是太原的元謀功臣,并且是與李世民“出則連騎,入同臥起”的至交。
在李淵起兵后,劉弘基在平定長安時“功為第一”。隨后,劉弘基又跟隨李世民敗薛舉,攻洛陽,敗宋金剛等,都是頗有功勞。
后續(xù)之時,劉弘基曾屯駐邊疆鎮(zhèn)守突厥,貞觀年間也曾外任刺史,官位也是不斷晉升。
10、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段志玄出身武威段氏,是晉陽起兵的元老武將。
在李淵起兵時,段志玄就招募了千員兵士擔任先鋒。潼關之戰(zhàn)中,段志玄又曾三沖敵陣,追擒屈突通,立有大功。后來,段志玄在平王世充、竇建德時也是戰(zhàn)功頗多。
再到玄武門之變前,段志玄拒絕了李建成的重金賄賂,又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又是一份功勞。
接著就是貞觀年間時,段志玄又曾率軍大敗吐谷渾追擊八百里。雖然因為段志玄違背李世民詔令沒有奪取吐谷渾牧馬而被免職,但很快官復原職,而且李世民又對他進行了一番冊封。
9、特進、宋國公蕭瑀
蕭瑀出身蘭陵蕭氏,是西梁皇室,是隋朝蕭皇后的弟弟,也是李世民的表姑父。
在隋朝時期,蕭瑀因為多次勸諫隋煬帝而被貶為河池太守。后來,李淵建唐后,蕭瑀帶河池歸順于他。因此,蕭瑀被封為宋國公、民部尚書。
再是歸順唐朝后,蕭瑀也是跟隨李世民在平王世充有功。再者,蕭瑀也是支持李世民的,當時李淵偏向于李建成,甚至想要除去李世民,是蕭瑀不顧個人得失據(jù)理力勸,才讓李世民沒有受到懲罰。
蕭瑀對李世民即位有著一番大功,但他過于剛直,以致于在李世民時期六次被罷相,也才沒能在凌煙閣上更進一步。
8、特進、衛(wèi)國公李靖
李靖出身于隴西李氏,是大隋名將韓擒虎的外甥,是大唐有名的統(tǒng)帥。
在歸唐后,李靖有平南梁蕭銑、定輔公祏、滅東突厥、征吐谷渾等大功。這些功勞還不同于從平反王之功,而是開疆拓土、擊敗強敵的大功。因此,李靖是大唐的戰(zhàn)神,戰(zhàn)功之赫足以位列于此。
7、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原是隋朝朝散大夫,后又曾任劉武周部將,再歸順唐朝。
尉遲敬德和秦叔寶是一對,而且還比秦叔寶歸唐晚,但他為何遠超秦叔寶呢?
很簡單,因為除卻從平反王的百戰(zhàn)之功外,尉遲恭還有四大功:
一是征討王世充時,尉遲敬德曾在單雄信追殺李世民時挑落他,保著李世民殺出重圍,就此成為李世民心腹;
二是征討劉黑闥時,李世民被四面包圍,尉遲恭帶勇士沖進包圍圈,大敗敵軍,李世民趁機突圍;
三是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恭屬于是力勸李世民的策劃之臣;
三是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敬德親手射殺了李元吉。
這四項大功中,兩項是救駕之功,兩個是鐵桿從龍之功,秦叔寶與他是沒法比的。這還是因為凌煙閣之時尉遲恭沒有去世,要是去世追贈的官職會更超秦叔寶許多。
6、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申國公高士廉
高士廉是北齊宗室,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舅舅。
在早年之時,高士廉就發(fā)現(xiàn)了李世民與眾不同,將長孫皇后許配給了他。后續(xù)的玄武門之變中,高士廉、長孫無忌、侯君集、尉遲敬德是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元吉的策劃者,而且在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曾釋放在押囚犯配合李世民,屬于李世民的鐵桿心腹功臣。
到貞觀年間時期,高士廉也是多曾擔任要職。因為高士廉本就是世家出身,又有著識人之明,任用的官員無不稱職,為貞觀之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5、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房玄齡出身清河房氏,是天策府的謀士。
在李淵起兵后,房玄齡就跟隨于李世民。這期間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消滅各處勢力,房玄齡盡心為他拉攏人才,杜如晦、薛收、李大亮、張亮等人才都是他推薦的。
再是玄武門之變中,房玄齡也是運籌帷幄的謀臣,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并列一等功。后來,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與杜如晦一同參與制定典章制度,可以說兩人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礎。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魏徵是出自的瓦崗寨的臣子,歸唐后屬于是太子李建成的嫡系。
在李建成麾下時,魏徵曾建議李建成去擒斬劉黑闥立功,并曾勸說李建成早些調離李世民。不過,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并沒有怪罪魏徵,還將他招錄到了麾下。而魏徵本是李建成一方的重要人物,歸李世民后也是安撫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河北舊部,因功被封為鉅鹿縣男。
相比于其他人,魏徵前期的官職和爵位并不算出眾。只是魏徵是個有治國才干的大臣,為貞觀盛世作出了無比重要的貢獻。因此,魏徵的職位也是一直晉升,封爵國公,去世后又是被封為司空。
3、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杜如晦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天策府早期的謀臣,有王佐之才。
在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之時,杜如晦一直隨軍擔任參贊軍事,是運籌帷幄的謀士。后續(xù)之時,杜如晦既是玄武門之變的一等功臣,又是貞觀之治時輔佐朝政的良相,功績很是顯赫。
其實,相對來說,房玄齡之功要更大,他是在世以司空的職位入的凌煙閣第五,而杜如晦、魏徵卻是去世后的贈官。
2、司空、涼州都督、河間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的宗室名將,是李淵堂侄、李世民堂兄。
在大唐李姓宗室中,除卻李世民外,李孝恭也是一位能獨當一面的名將。當初李淵攻占長安后,李孝恭曾出使巴蜀招降了巴蜀三十余州,又曾擊破朱粲。后來,李孝恭和李靖走平定蕭銑、攻滅輔公祏,可謂是功勛蓋世。
1、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子,家族世代為北朝重臣。
在少年之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交好。再到李淵初建大唐后,長孫無忌開始輔佐李世民,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又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功臣。
在李世民即位后,也是欽定長孫無忌為第一功臣,并以外戚的身份而位列三公,功績和地位無人可比。
這也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每一個都是為大唐、為李世民創(chuàng)立大唐貞觀盛世立下了功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