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正濃的時節(jié),風里藏著蟬聲,院子墻角悄悄多了幾只蟋蟀,唱著屬于自己的歌。這一天,恰逢農歷閏六月初七——這日有個形象又生動的節(jié)氣名頭,叫“蟋蟀宇居”。意思是蟋蟀感受到了盛夏的潮氣和熱浪,便紛紛尋覓陰涼,遷居人家的臺階石縫、墻腳中。
提起“蟋蟀宇居”,不少人會想到莊子在《逍遙游》里描寫的自由之境,其實在鄉(xiāng)下,這句俗語更多地是氣象和民生的注腳。每年大暑剛剛過去七天,天長氣烈,地氣蒸騰,蟋蟀挪動窩巢,意頭就開始變了。傳說天上一聲悶雷下,蟋蟀便知要找新家,有詩云,“墻陰新蟲語,稻花悄結穗”。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報時器,更是田間生活的揭幕曲。
古人十分看重初七的天氣,有句老諺語北方流傳甚廣:“六月初七晴一天,天干無雨旱相連?!币馑际墙裉烨纾蛟S會持續(xù)干旱,農家要及早保墑、檢修井口。中原土地上,若是驟雨雷鳴,老人便道:“六月初七雷聲鳴,伏天雨水上炕頭。”這話說得直白,提醒家家戶戶要防水防澇——一場雨可能叫人踩著水端飯吃。江淮一帶,更細膩些:“六月初七刮北風,秋后莊稼水里臥?!鳖A兆秋雨綿綿,年輕戶主們都盼著風別亂轉,水別淹了莊稼。
大自然的蛛絲馬跡總是和農人心頭的小算盤相聯(lián)。每一只找到新家墻角的蟋蟀,背后都是家長里短的寄托:孩子別熱壞了、大人別累著、稻谷別旱了、玉米抽雄快些。到了蟋蟀宇居這天,家里老人總勸家里人:“該干的活抓緊,該做的事莫拖,順時順天,日子才順!”這說法,像一碗熱湯,喝著雖平淡,愈品愈有味道。
5做時令老傳統(tǒng),生活有章有序
“蟋蟀宇居”這天,農村里有不少講規(guī)矩的“5做”傳統(tǒng),做起來不難,卻濃縮了老輩子的經驗和心意。
1.檢修井口灌溉
清晨天剛亮,田里人手一桶一桶檢井清淤。大人孩子齊動手,看看水管、井圈、閥門都好用沒,提早預防伏旱。老農常說,這活雖苦,可見到清水噴涌時,心里的一塊石頭才算落地。
2.清掃院落墻角
家里最重要的活計之一。孩子用竹帚,老人提著笤帚,墻角、臺階都掃個遍。不光為了干凈,還是為把蟲蟻、舊氣掃出門,討個清涼順利的彩頭。記得小時候,有次掃出一只“大蟋蟀”,爺爺高興地說,這叫“喜蟲進門”,預示家里運道好。
3.排查漏水防澇
農家房檐、屋脊、積水溝都要檢查一遍。碰上“初七雷響”的預兆,更要清理排水口。家里大人總把這事叮嚀三遍,哪怕沒大雨,有準備就有防護。有時,還趁機教孩子什么叫“未雨綢繆”,也是擼袖子里藏著的智慧。
4.追肥護苗田頭轉
初七一到,玉米、紅薯等作物正逢“長個頭”的勁頭,家家戶戶都忙著根外追肥。有人家會拌點草木灰灑一灑,有的再施些農家肥。大家圖的是顆粒歸倉,天氣順應莊稼也好結果。
5.守望天氣巧應變
飯桌上,閑不住的長輩一邊喝湯一邊聊:“看今兒風色成啥樣?是南風還是北風?”一邊教晚輩如何看天識變。家有老人真是寶——一句話提醒全家少挨災,多得福。
這些“做”的小事,點點滴滴凝結的是時令變換之下,家族與土地、人與萬物的一脈相連,也是現代人難以復制的安心與秩序感。
3吃應節(jié)佳肴,滋味里都是順遂與盼頭
說到“蟋蟀宇居”這一天的飯桌,不能不提“應節(jié)三吃”,每一樣都帶著家人安泰、歲月順遂的好兆頭——
一、芋頭蒸臘肉
象征步步高升、年年有余。作法極簡單:芋頭切厚片,臘肉切薄片,交錯擺在碗中,加點生抽、老抽,上鍋蒸至軟糯,撒些蔥花。吃的時候,嘴里軟糯噴香,心頭也軟,寓意順遂通暢,事事有頭有尾。
二、應節(jié)咸蛋黃蒸苦瓜
寓意除晦氣、納清涼。苦瓜切段,挖去籽,塞入咸蛋黃,錯落擺盤,少油蒸熟。炒苦瓜太常見,這一做法更有儀式感,咸蛋黃的油潤包裹著清苦?!翱啾M甘來”,愿暑氣伴著晦氣都消散。
三、玉米粥配小豆飯
當下玉米剛抽雄,正是吃新玉米的好時節(jié)。玉米磨成碎粒,小豆溫水泡軟,兩樣一同入鍋,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粥香豆糯,象征生活五谷豐登,口糧充裕。今年豐收,自有好兆頭。
愿景藏進餐桌,簡單的做法也要用心——飯菜樸素卻安穩(wěn),或許就是中華人家?guī)状说男腋7ㄩT。
“蟋蟀宇居”其實攏著整個夏天的愿景。人順著季節(jié)活著,一粥一飯里盡是家常。從檢修水井、掃除墻角、盤點農具,到餐桌上應節(jié)三吃,再到爭吵被一句“今天別鬧”打消,每一件小事,蓄滿了人間溫情與智慧。人守住這些傳統(tǒng),不是為了形式——是希望哪怕烈日三伏,也能借節(jié)氣的風,給自己和家人一段舒心的好光景。
“順得天地,萬事順心。一把笤帚掃去舊塵,一鍋熱飯盛下希望?!边@便是流淌了幾千年的中華家風,細水長流,也潤物無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