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名身穿“美國隊長”服裝的男子試圖強闖中國駐韓大使館,被警方當場撲倒。三個月后,這名尹錫悅支持者安某被判處一年半有期徒刑。
法庭判決書上赫然寫著:“為達成其個人的政治目的”,“對公權力的蔑視態(tài)度”。不到半年,韓國街頭又爆發(fā)反華集會。
示威者在中國游客常去區(qū)域聚集,毫無根據(jù)地指責中國“干涉韓國大選”,甚至有人向中國駐韓大使館投擲石塊、甩礦泉水瓶。面對使館被沖擊,現(xiàn)場韓國警察的反應卻異常遲緩,幾乎是在冷眼旁觀。
使館風波:從“美國隊長”到石塊砸墻
今年2月14日,夜幕降臨首爾,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試圖闖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警方迅速行動,以涉嫌非法入侵建筑物未遂為由將其拘留。
但事情遠未結束:六天后,這名男子竟跑到南大門警署,在要求警方調查遭拒后,砸碎警署玻璃門,試圖強闖。
根據(jù)《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使館被視為派遣國領土的一部分,任何未經授權的侵入都等同于侵犯國家主權。這已不是簡單的治安事件,而是涉及國家尊嚴的外交問題。
令人擔憂的是,類似事件在半年后再度升級。7月中旬,韓國爆發(fā)反華示威,石塊和礦泉水瓶飛向中國使館圍墻。
現(xiàn)場照片顯示,韓國警察在現(xiàn)場卻反應遲緩,幾乎是在“圍觀”事態(tài)發(fā)展。中國駐韓大使館迅速發(fā)聲,直指所謂“中國干預韓國大選”的指控完全是無中生有。
使館聲明措辭嚴厲:這不過是某些政治勢力故意挑起事端。事件發(fā)生后,一個反?,F(xiàn)象引發(fā)關注:作為韓國最高領導人的李在明,選擇了全程保持沉默。
這種沉默與他競選時的承諾形成鮮明反差:當初他明確表示將積極推動改善韓國與中國的雙邊關系。
李在明并非沒有民意支持。民調顯示,7月中旬他的支持率高達64.6%,創(chuàng)執(zhí)政以來新高。但面對使館被沖擊事件,這位高支持率總統(tǒng)卻三緘其口。
分析人士認為,李在明的沉默是一種政治算計。如果他公開支持示威者,等于向中國發(fā)起挑戰(zhàn);若譴責示威者,又會被美國視為妥協(xié)。
畢竟就在7月11日,韓國政府官員張成吉透露:美方明確要求韓國減少使用中國制造的材料,作為加強雙方合作的前提。
李在明正站在中美夾縫中:安全上依賴美軍保護,經濟上離不開中國市場。這種走鋼絲的處境,讓他不敢輕易表態(tài)。
經濟命門:泡菜壇子里的中韓關系
韓國某些政治勢力敢于煽動反華情緒,似乎忘記了本國經濟的脆弱性。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韓國40%的泡菜原料來自中國山東。
一旦中方限制出口,韓國人每餐必備的泡菜將面臨斷供危機。更深層的是稀土問題。今年4月,中國曾減少稀土出口以應對美國關稅打壓,直接導致韓國企業(yè)損失價值120億美元的訂單。
芯片制造極度依賴稀土資源,而芯片產業(yè)恰恰是韓國經濟命脈。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的回應切中要害:“任何協(xié)議和談判都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
這句話看似平和,實則暗含警示:如果韓國真的聽從美國要求減少使用中國材料,中方必將采取反制措施。
韓國經濟界心知肚明:自尹錫悅執(zhí)政期間中韓關系惡化后,兩國經貿合作大幅縮水,已嚴重打擊韓國經濟。李在明若放任反華情緒蔓延,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韓國警察在使館事件中的表現(xiàn),暴露了其系統(tǒng)性問題。早在今年2月“美國隊長”強闖使館時,警方處理就顯露出漏洞:嫌疑人在2月14日被拘后竟獲釋放,六天后又去砸了警署玻璃。
更深層的是警察系統(tǒng)的性別歧視問題。去年,韓國社會爆發(fā)“女警無用論”爭議,警察廳被迫成立研究小組應對。
報告坦承:“對女警的厭惡是明顯的性別歧視,是降低整個警察士氣的問題?!睂崙?zhàn)中,女警出警時頻遭侮辱:
“不要這個X,叫男警來,女警少來了”(2023年2月);“去酒吧上班吧”(2021年3月)3。這種系統(tǒng)性歧視削弱了警隊整體戰(zhàn)斗力。
7月20日仁川松島一起家庭槍擊案中,警方表現(xiàn)再度引發(fā)公憤:盡管受害者妻子多次報警,警察卻在現(xiàn)場拖延70分鐘才進入公寓。
更令人震驚的是,現(xiàn)場指揮警官竟未親臨現(xiàn)場,而是坐在警局控制室遠程協(xié)調。如此警力,如何能在外交危機時刻有效保護外國使館安全?
外交困局:李在明的“鋼絲繩”還能走多久?
李在明面臨的外交考驗不止于此。7月初,中國邀請他出席93閱兵式,韓國總統(tǒng)府竟沉默了整整十天
直到13日,韓媒才放出風聲:李在明可能無法出席,理由是“要考慮很多事情”。謎底在17日揭曉:
李在明公開表示:“希望美國不要誤以為自己親華”。韓國媒體直言,所謂“外交對等”只是遮羞布,真正困擾青瓦臺的是“在中美之間走鋼絲的膽怯”。
美國的壓力實實在在。6月,特朗普政府直接要求韓國造船業(yè)配合美國“聯(lián)合牽制中國”,否則合作免談;更突然宣布對韓國汽車、半導體加征25%關稅,直擊韓國經濟命脈。
這種情況下,李在明根本不敢得罪華盛頓。但韓國并非沒有破局先例。2015年,前總統(tǒng)樸槿惠頂住美國壓力出席中國閱兵,不僅未動搖韓美同盟根基,反而換來中韓自貿協(xié)定黃金期。
如今李在明在反華集會上的沉默和閱兵邀請上的猶豫,恰恰暴露了韓國外交自主權的萎縮。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那句“任何協(xié)議和談判都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在首爾的外交圈里悄悄流傳。
國家尊嚴的圍墻上,每一塊石頭砸出的痕跡都是外交關系的晴雨表。韓國在中美之間的鋼絲繩上搖晃,而某些人似乎忘了:走鋼絲的人最怕的,從來不是高度,而是突然刮起的大風。
參考資料:
《一些人在中國游客集中的韓國部分地區(qū)舉行反華集會游行,中使館提醒》——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