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熱搜高掛第二的消息如下:2025年7月31日晚間,針對備受關注的“武漢大學圖書館男生涉嫌性騷擾指控被法院駁回”一事,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回應了記者的電話求詢。武漢大學是否會撤回或調(diào)整對于此前被指控性騷擾的肖同學的處分?校長張平文表示,學校正在處理中。至于何時會公布處理結果的問題,他稱還要等上級的安排。
(經(jīng)濟觀察報)
好家伙,面對滔天的輿情,張校長一句“等上級安排”又把整件事推回漫長的行政迷宮。從閃電處分到蝸牛撤銷,武大在短短二十四個月里完成了一次精準的自反諷:
當初用兩天時間證明自己對網(wǎng)絡輿論“零容忍”,如今用遙遙無期證明自己的“慢作為”。進退失據(jù)的背后,是把大學自治異化為行政避險,把法治精神降格為輿情消防,更是把一所百年學府應有的獨立人格拱手讓人。
法社會學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組織脫耦”:對外宣示的價值與內(nèi)部運行的規(guī)則相互撕裂,形成一套“儀式化合規(guī)”的表象和一套“策略性服從”的實質(zhì)。
兩年前,輿情洶涌、熱搜霸榜,學校以“紀律從嚴”之名迅速祭出記過處分,表面是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回應,實質(zhì)是對網(wǎng)絡暴力的妥協(xié)交易——用犧牲一個學生的檔案清白,換取輿論的即時降溫。程序正義在此被壓縮成一份“48小時速裁”。兩年后,法院生效判決白紙黑字否定性騷擾成立,輿情再度洶涌,學校卻搬出“等上級安排”的萬能句式,將司法既判力與校內(nèi)紀律處分之間的張力推給更遙遠的決策層級。此時,程序正義又被稀釋成一句“層級請示”,仿佛大學章程里寫明的自主權只是鏡花水月,連撤銷一紙?zhí)幏侄家獙訉赢嬔骸?/p>
校長把“上級”抬出來,既是一種制度卸責,也是一種話語策略:它暗示著兩年前那個閃電處分可能同樣并非校園自主意志;它又試圖讓公眾相信,如今的遲疑并非學校缺乏擔當,而是行政鏈條的天然遲滯。
然而,這種話術在法社會學視角下恰恰暴露了中國高?!半p重嵌入”的困境:既嵌入國家科層體系,又嵌入市場—輿論場域。當兩種外部壓力同向而來(如兩年前性別議題與網(wǎng)絡暴力合流),學校可以極速響應;當兩種壓力反向拉扯(如今司法判決與輿情反轉并存),學校便立刻陷入“組織失能”,只能以“等待”來稀釋沖突。進退之間,大學不再是探求真理、守護程序的共同體,而淪為在權力與民意夾縫中左右騰挪的“風險中轉站”。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甩鍋上級”的敘事正在消解高校內(nèi)部治理的合法性根基。大學章程、學生紀律處分條例、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這些本應構成校園法治秩序的“次級法源”,在“等上級安排”的宏大敘事面前顯得輕若鴻毛。學生面對處分時,被告知校內(nèi)程序就是“最終決定”;當法院推翻事實認定,同一套程序卻立刻退居“上級決策”之后。規(guī)則因外部壓力而瞬時伸縮,其后果是校園內(nèi)部規(guī)范被抽空,師生對制度的信任被蠶食。當未來的學生再遭遇類似指控,他們將如何相信眼前的聽證程序不是又一次“輿情應急”?當教師面對學術不端質(zhì)疑,又如何確信院級學術委員會不是“等待上級”的橡皮圖章?
吊詭的是,這種“組織脫耦”恰恰發(fā)生在以法學見長的武漢大學。法學院課堂上,教授們反復講授“法的安定性”“正當程序”“比例原則”,行政樓卻在同一時間上演“程序可以隨意折疊,比例可以因熱搜而改寫”。知識生產(chǎn)與權力實踐在校園內(nèi)形成兩條平行線:一條用于學術發(fā)表與課堂授業(yè),一條用于危機公關與層級避險。兩條線越平行,大學的公共信用就越稀??;兩條線越早交叉,越能阻止一次系統(tǒng)性的信譽塌方。遺憾的是,武大選擇讓平行繼續(xù)。
輿論不會永遠咆哮,但記憶會長久存留。當“等上級安排”成為校長口中的標準答案,它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學生的檔案污點,更是一座大學自我貶損的剪影:兩年前閃電處分的“果斷”,與兩年后閃電拖延的“審慎”,共同構成對“大學自治”四個字的辛辣反諷。讓“上級部門”出面背鍋,歷史也不會因此赦免武大——因為把大學降格為“聽令辦事”的末梢節(jié)點,本身就是對大學精神的處分,且無處申訴、無時效屆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