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始于北宋年間,之后代代相傳,橫跨千年。尤其是近代以來,科舉模式終結(jié),現(xiàn)代小學(xué)教育興起,要求少年兒童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司馬光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很適合教育兒童,成為歷來小學(xué)課本的首選內(nèi)容,影響更加廣泛。
類似的中國故事很多,例如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彥博,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極人臣,《宋史》有傳;后世記載他曾經(jīng)有過“幼年之浮球”,近代以來的小學(xué)課本也曾收錄這個故事,中國郵政還于2010年6月1日發(fā)行《文彥博灌水浮球》特種郵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融入世界,一些來自西方文明的類似故事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比較著名的有“華盛頓砍櫻桃樹”“牛頓與蘋果樹”“莫扎特五歲譜曲”“愛迪生救媽媽”等,通過載入中小學(xué)課本或者課外讀物,廣為人知。
一個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是:無論“文潞公幼年浮球”,還是后來的西方故事,知名度都不及“司馬光砸缸”。如此著名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人人皆可“微出版”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東西方文化彼此激蕩,相互交融,以“司馬光砸缸”為代表的中國故事不僅需要繼承,而且需要向世界傳播。因此,本研究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環(huán)顧世界,獨一無二。究其原因,一是具有記錄歷史和傳抄文獻的文化傳統(tǒng),二是較早發(fā)明并應(yīng)用了印刷術(shù)。兩者相互結(jié)合,構(gòu)成了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出版?zhèn)鞑セ顒印T诖蟊娒浇椴话l(fā)達的古代社會,“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能夠流傳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出版?zhèn)鞑スΣ豢蓻]。所謂出版?zhèn)鞑?,是指“人類?chuàng)作、編輯作品,經(jīng)過復(fù)制公之于眾并被接收或接受的社會傳播現(xiàn)象 (活動) ”。無論是官方的編輯出版還是民間的抄寫印刷,最后都保留下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成為本研究的關(guān)鍵依據(jù)和重要資料。
本文將緊密圍繞記載“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文獻,梳理版本源流,探究其中原委。依據(jù)版本內(nèi)容和出版媒介的不同,保存至今的歷史文獻可以分為古代刻本與小學(xué)教材兩大類。首先考證宋、元、明、清四個時期的古代刻本,然后考證晚清、近代直至現(xiàn)代的小學(xué)教材,辨析各個文獻版本的異同,歸納總結(jié)“司馬光砸缸”能夠?qū)崿F(xiàn)“千年出版”的諸多原因,以此探究中國故事的繼承與傳播問題。
二、版本源流
(一) 古代刻本
1.宋代的文人筆記兩則
宋代的文人筆記流傳廣泛,保存至今的為數(shù)不少,僅《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和小說類著錄的就有151部,其中有兩部記載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個是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載于卷三“活人手段”的目錄下,參考中華書局1988年版的點校本內(nèi)容: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另一個是南宋時期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載于乙篇卷六“臨事之智”的目錄下,參考中華書局1983年版的點校本內(nèi)容:
小而文潞公幼年之浮球,司馬公幼年之擊甕,亦皆于倉卒之中,有變通之術(shù)。
以保存至今并面世的文獻版本來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內(nèi)容發(fā)軔于《冷齋夜話》;后者被《宋史·藝文志》收錄于小說家類,屬于故事類型的筆記與詩話;后世認為此文獻版本的真實程度不高,語多非議。參考《四庫提要》和中華書局1988年版點校本,有如下總體評價:“然惠洪本工詩,其論詩實多中理解,所言可取則取之,其托于聞之某某,置而不論可矣。”《鶴林玉露》成書于南宋后期,主要記述宋代文人軼事,參考《四庫提要》和中華書局1983年版點校本,評價如下:“其體例在詩話、語錄、小說之間;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學(xué)、山人之間。大抵詳于議論和略于考證?!庇纱丝芍?,《冷齋夜話》和《鶴林玉露》皆屬文人筆記的性質(zhì),雖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是“司馬光砸缸”的真?zhèn)坞y以確定。
2.元代的民間記錄與官方元典
按照成書先后,元代的文獻版本分別是《言行龜鑒》和《宋史》?!堆孕旋旇b》作者張光祖的生平不可考證,《元史》無傳,從書序中可知《言行龜鑒》大致成書于元代大德年間,主要記錄古人的言行事跡,分為八卷,名曰八門,其中卷二的德行門中記錄了司馬光的言行事跡: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偶墮甕水中,群兒嘩然棄去,公即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宋史》成書于元代至正五年 (1345) ,由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端问贰に抉R光傳》以“司馬光砸缸”為開篇內(nèi)容: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
參考《四庫提要》和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點校本,《言行龜鑒》的史料價值不高,被評價為“是編所記雖平近無奇,而篤實切理,足以資人之感發(fā),亦所謂布帛菽粟之文,雖常而不可厭者歟”。再通過文獻內(nèi)容的比對,顯然是直接抄錄自宋代的《冷齋夜話》。《宋史》篇幅巨大,成書倉促,歷來批評甚多。清代文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用大量事實指出《宋史》列傳中存在回護、附會、錯謬、遺漏、失當?shù)葐栴},但是涉及司馬光的僅有“駁夏竦謚”一事,尚未有文獻版本質(zhì)疑“司馬光砸缸”。通過文獻內(nèi)容的比對,《宋史·司馬光傳》應(yīng)是對宋代《冷齋夜話》內(nèi)容的刪減和凝練。盡管“司馬光砸缸”的真?zhèn)我琅f難辨,但是載入元典的意義巨大,使得這個故事從此獲得權(quán)威地位。
3.明代的大型類書
明代暫有《山堂肆考》這一個文獻版本?!渡教盟量肌纺壳皟H有兩份善本傳世,是萬歷年間民間學(xué)者彭大翼編寫的大型類書,全書共240卷,其中卷一百八記錄了歷史上有關(guān)人品的各種神童故事,并有“以石擊甕”篇:
《冷齋夜話》: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失足跌墜甕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迸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齠齔中,至今京濟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四庫提要》認為《山堂肆考》“所收雖多,掇拾群籍,不盡采自本書,而網(wǎng)羅繁富,存之亦足備考焉”。作為類書,文獻內(nèi)容明確指出取自《冷齋夜話》;再通過文獻內(nèi)容的比對,與《冷齋夜話》差別不大。
4.清代的《四庫全書》
以上列舉的《冷齋夜話》《鶴林玉露》《言行龜鑒》《宋史》《山堂肆考》等文獻版本,皆收錄于《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目錄提要 (上文簡稱為《四庫提要》) 都有對以上文獻版本的內(nèi)容評價。至此,“司馬光砸缸”古代刻本的源流正式結(jié)束。
(二) 小學(xué)教材
資料顯示,至少從明代起,“司馬光砸缸”就被編入一些啟蒙讀物,作為“機智勇敢”的榜樣教育少年兒童,只是具體文獻版本不可考證。晚清時期,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開始近代化的歷程,古代刻本的出版模式終結(jié),近代意義的印刷出版業(yè)勃興;“四書五經(jīng)”的仕途經(jīng)濟逐漸偏廢,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校教育開始萌發(fā)。從高等教育到啟蒙教育,教學(xué)方式和教學(xué)內(nèi)容都有翻天覆地的變革;小學(xué)教育不僅是讀書識字,還要兼顧德、智、體全面發(fā)展。2013年7月10日《中華讀書報》第14版發(fā)表了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部姚穎老師的論文《百年語文教科書中的“司馬光砸缸”》,文中詳細考證了近代百年以來的小學(xué)教材,參考上述千年以來的古代刻本,結(jié)合當前國內(nèi)的小學(xué)通用教材,現(xiàn)將該論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按照時間順序匯總?cè)缦拢?/p>
1.文言版本
近代意義的小學(xué)教材中,最早見于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十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xué)國文教科書》第二冊,有一篇名為《司馬溫公》的課文:
司馬溫公幼時,與群兒戲庭前。有一兒,誤墜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溫公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得不死。
全文共43個字,基本是參考《宋史》的故事內(nèi)容,而不是《冷齋夜話》,元典文獻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需要注意的是,文中首次將甕改為缸,“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名稱由此誕生;另外,還有插圖配合文字,《小兒擊甕圖》首次實現(xiàn)近代出版。此后,“司馬光砸缸”分別入選1912年出版的《最新國文教科書》,1921年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第三冊,文獻內(nèi)容基本遵從1905年的版本。
2.白話版本
1923年,中華書局出版《新小學(xué)教科書國語讀本》第三冊,篇名為《司馬光打破水缸》,首次以白話文來講述“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也是宋朝有名的人,他小的時候和幾個小孩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水缸上,偶然不小心,失足掉在水缸里;大家嚇慌了,瞪著眼睛,沒有辦法。司馬光一想:水缸里有水,若不趕緊救他,恐怕就要淹死呀。他情急智生,隨即拾起一塊石頭,打破了水缸,終于使水都流出來了。
除了白話文之外,文獻內(nèi)容增加了司馬光心理活動的描寫,直接寫出“情急智生”的故事主題。1929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時代國語教科書》第四冊選入了“司馬光砸缸”,文獻內(nèi)容與中華書局1923年版大同小異,都是白話文,只是沒有心理描寫。
3.童謠版本
1929年,世界書局出版的《新主義教科書前期小學(xué)國語讀本》第五冊有一篇名為《急智都稱司馬光》的課文,首次用童謠的形式出版“司馬光砸缸”:
草地上,捉迷藏。
墻邊有只大水缸,一兒爬到缸邊上;
撲通一聲響,跌在水中央。
缸既高,水又深,沒法可救落水人。
不要慌張不要忙,拿塊石頭敲水缸。
缸破水流兒不死,急智都稱司馬光。
1933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復(fù)興國語教科書》,在第四冊中出現(xiàn)了一篇名為《聰明的司馬光》的課文,同樣是以童謠的形式講述“司馬光砸缸”,文獻內(nèi)容與世界書局1929年版本大致相同,只是細節(jié)更多演義,描寫更加生動,語言更趨白話。
4.復(fù)古版本
1947年新華書店出版的《初小國語》第四冊的課文名為《司馬光擊缸》,之前的課文通常是“砸”和“敲”,此處使用“擊”,回歸《宋史》元典記載的“光持石擊甕破之”。復(fù)古版本不僅是對元典的尊重,而且“砸”和“敲”的動作連貫,“擊”則是一次完成,更加符合司馬光機智勇敢的神童形象。文獻內(nèi)容依舊是白話,同樣增加了孩子們的對話內(nèi)容和動作描寫,渲染了危險、緊張的情緒和氣氛,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5.當前版本
1949年以后,從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直至90年代的小學(xué)教材,文獻內(nèi)容都是白話,大多配有插圖;從90年代開始,《小兒擊甕圖》由黑白變成彩色。以當前全國通用的小學(xué)教材為例,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0課,課文名為《司馬光》;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2課,課文名也是《司馬光》;長春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故事里的智慧”第二課,直接命名為《司馬光砸缸》。當前各種版本內(nèi)容相近,形式多樣,為了順應(yīng)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以上列舉的小學(xué)教材都有電子版,甚至真人朗讀版。
三、歸納總結(jié)
按照時間順序:北宋的《冷齋夜話》首次提到“司馬光砸缸”,并有《小兒擊甕圖》的說法;南宋的《鶴林玉露》是對“司馬光砸缸”的評價;元代的《言行龜鑒》與《冷齋夜話》內(nèi)容相近,《宋史》將“司馬光砸缸”正式編入《司馬光傳》;明代的《山堂肆考》直接取自《冷齋夜話》。以上五個文獻版本,一并收錄于清代的《四庫全書》。從晚清到民國,直至現(xiàn)代的小學(xué)教材,都是以元典《宋史》為模板,經(jīng)過白話文的轉(zhuǎn)譯和演義,內(nèi)容有所損益;《小兒擊甕圖》也延續(xù)至今,形式多樣,從黑白變成彩色。
從飽受爭議的《冷齋夜話》發(fā)軔,兩宋文人認為“司馬光砸缸”的性質(zhì)為“活人手段”和“臨事之智”,元明時期拔高至“德行”和“人品”的層次?!八抉R光砸缸”在古代從故事進入正史,在近代又從正史演義出新故事。小學(xué)教材無論是文言、白話還是童謠,故事主旨基本一致,故事結(jié)構(gòu)大體一樣,大多配有不同樣式的《小兒擊甕圖》,只是細節(jié)稍有差異,比如“擊甕”變成了“砸缸”,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對話、動作和心理描寫,目的都是有利于少年兒童的記憶和理解。對比古代刻本與小學(xué)教材的各個文獻版本,可以認定:“司馬光砸缸”屬于歷史事實不可考證的中國故事。
四、研究啟示
經(jīng)過版本源流的梳理,雖然“司馬光砸缸”的歷史事實不可考證,但是從邏輯上推理,很明顯有兩個疑點:第一,“擊甕”為何變成“砸缸”;第二,司馬光兒時為何如此機智勇敢,家喻戶曉。先看第一個疑點:甕是一種窄口寬腹的容器,缸是一種寬口窄底的容器;登甕落水,甕的口窄,難以施救,只能“持石擊甕”,而擊比砸更加果斷有力;古代刻本的擊甕更能體現(xiàn)司馬光的機智勇敢,至于小學(xué)教材為何演變?yōu)樵腋祝_切原因尚未可知,大概是“司馬光砸缸”比“司馬光擊甕”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再看第二個疑點:登甕落水之后,其他小朋友都驚慌失措,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實在令人疑惑不解,唯有稱其神童;尤其是家住現(xiàn)今信陽市光山縣的一個七歲兒童的家常事跡,竟然時隔不久就能傳遍東京和洛陽兩地,不僅難以考證,而且難以置信,其間是否存在人為因素呢?對于以上兩個疑點,后世深信不疑,并且不疑而傳,著實費解。后續(xù)研究應(yīng)該從司馬光的生平事跡入手,結(jié)合北宋時期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有可能得到某些佐證和合理解釋。
綜上所述,“司馬光砸缸”能夠?qū)崿F(xiàn)千年出版,流傳至今,家喻戶曉,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首先,北宋時期印刷出版活動空前活躍,有利于故事傳播;其次,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這種“機智勇敢”的神童故事容易拿來教育少年兒童,以此獲得記憶和傳承;再次,“京、洛間畫以為圖”,類似現(xiàn)在大眾傳播的效果,《小兒擊甕圖》功不可沒。
綜合以上三點,為了歷史傳承與全球傳播以“司馬光砸缸”為代表的中國故事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深入挖掘故事的文化價值,擴大闡釋范圍;第二,參考世界各國神童故事的傳播方式,整合書籍、動畫、電影等各種現(xiàn)代出版媒介;第三,統(tǒng)一制定“中國故事戰(zhàn)略”,針對國內(nèi)外的多元文化,強化中國故事的宣傳導(dǎo)向。中國故事還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廣泛參與,充分利用中國五千年的寶貴歷史資源,為現(xiàn)實服務(wù),為社會服務(wù)。(節(jié)選自《河南社會科學(xué)》,2017年第11期)
《中國歷史評論》編輯部選編
本期編輯:朝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