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桿離房子遠了,線架高了,警示標志更醒目了,我們心里踏實多了!”近日,廣寧縣江屯鎮(zhèn)村民老張指著整改一新的通信桿,臉上洋溢著安心的笑容。截至今年6月底,廣寧縣一百多根存在安全隱患的通信桿線已按國家標準完成整改,昂然“立正”在鄉(xiāng)間道路旁。
這場由一起意外事故引發(fā)的全縣性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背后是廣寧法院能動司法、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倒桿事故敲響警鐘
去年一個深夜,廣寧縣江屯鎮(zhèn)鄉(xiāng)道旁一聲巨響打破了寧靜——一根8米高的通信桿攔腰斷裂,裹挾線纜重重砸向村民老張的三層民房,造成防盜網(wǎng)變形、物品損毀。根據(jù)現(xiàn)場勘驗,倒塌的線桿為三家通信運營商共用,且橫跨路面的纜線最低處距地僅4.2米,遠低于國家規(guī)定安全標準的5米。
事故責任如何劃分?損失向誰索賠?接到報警后,江屯法庭迅速啟動“一庭兩所一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綜治中心)聯(lián)動機制,法官鄭煥月與掛點法暉退休法官調解工作室的調解員陳蘭芳主動介入調解。他們不僅處理老張的訴求,更細致排查,發(fā)現(xiàn)事故還造成另外三戶村民的院墻垮塌、雨棚破裂等。經過“一庭兩所一中心”團隊高效協(xié)作,四戶村民的損失總額最終被確認為4550元。
三日調解定分止爭
調解會上,面對運營商的質疑,陳蘭芳釋法明理,指出共用通信桿的管理責任及需自證無過錯的舉證責任;鄭煥月則從訴訟成本、敗訴風險及商譽影響角度闡明利弊。經過專業(yè)、耐心的溝通,僅用時三天,各方即達成調解協(xié)議:三家運營商各承擔三分之一,向四戶村民賠償4550元。法庭當場出具司法確認裁定書,賦予協(xié)議強制執(zhí)行力,確保村民權益及時兌現(xiàn)。
會后,老張緊握法官的手連聲道謝。但鄭煥月和陳蘭芳的目光已投向遠處更多歪斜的通信桿:“不止一根‘矮桿’懸在百姓頭頂,這桿子背后的‘雷’,必須挖干凈!”
隨后,鄭煥月團隊以江屯鎮(zhèn)倒桿案為突破口,開展為期三個月的“解剖麻雀”式專項調研,系統(tǒng)梳理近三年來的同類案件,繪制“通信桿安全隱患分布熱力圖”,指出78%的事故源于桿高不足、間距不夠等共性問題。
司法建議讓線桿“立正”
今年,在鄭煥月團隊的推動下,一場覆蓋全廣寧的“通信線路體檢”全面鋪開。廣寧法院聯(lián)合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等部門組建專項工作組,運用激光測距儀抽檢15個鄉(xiāng)鎮(zhèn)287根線桿,精準測量高度、間距等關鍵指標。調查結果觸目驚心——41%的線桿不達標。
隨后,該縣依托“一庭兩所一中心”機制,協(xié)調運營商完成全縣線桿“身份建檔”,厘清管理責任,并嚴格對照國家標準,逐項核查。最終,該縣深入分析縣級監(jiān)管中權責不對稱等體制性瓶頸,并推出兩萬余字的調研報告。
“事后‘打板子’只能治標,‘開方子’才能治本?!被谡{研報告,廣寧法院果斷發(fā)出《關于加強對通信線路整治的司法建議書》,要求所有運營商限期按國標讓線桿“立正”——跨路纜線必須抬升至5米以上、距民宅間距需超過2米、全線加裝反光警示標志。
為確保司法建議“落地有聲”,廣寧法院積極推動治理升級。今年4月,廣寧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正式印發(fā)“三線”整治工作指導意見,將司法建議核心內容轉化為行政指令。該縣還建立了由黨委牽頭的聯(lián)席會議督辦機制,明確整改時限,構建起“黨委領導、多方參與、逐項整改”的工作格局。截至6月底,隱患桿整改及賠付工作全面完成。司法建議的“紙面智慧”成功轉化為保障民生的“地面行動”。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劉浩輝 通訊員 宋彩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