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那天,深圳灣口岸有群年輕人背著雙肩包匆匆過關,包里沒裝沙灘裝備,而是折疊傘和紙巾。他們不是去迪士尼,而是沖著香港影藝戲院的一場特殊放映 ——37 年前的《黑太陽 731》。
這部被定為香港首部尺度片的電影,兩場票 48 小時內售罄,黃牛把原價 80 港幣的票炒到 600 塊照樣有人買賬。
同一時間,內地影迷打開購票 APP,原定同日上映的《731》只剩下 "2025 年上映" 的模糊字樣。
這部籌備 11 年、姜武王志文主演的新片,131 萬人標記 "想看",預測票房一度摸到 15 億,卻在映前 8 天突然消失 —— 沒有發(fā)行通知,沒上專資辦系統(tǒng),全國影院都沒收到拷貝硬盤。有深圳觀眾說得直白:"新片看不了,只能追老片,總不能讓這段歷史就這么晾著。"
一場跨越 37 年的接力
香港影藝戲院的經理大概沒料到會這么火。7 月 31 日首場放完,影廳里的抽泣聲持續(xù)了十分鐘。有觀眾攥著濕透的紙巾說,知道 731 部隊壞,但沒想到壞到這個份上 —— 電影里那些凍傷實驗的特寫、活體解剖的紀實鏡頭,比歷史課本上的文字沖擊力強太多。
這部 1988 年的老片當年創(chuàng)下 2.5 億港幣票房,導演牟敦芾為了真實,帶著劇組鉆進 731 部隊舊址拍攝,甚至在真實尸體旁完成表演?,F在重映的修復版膠片更有傳奇色彩,曾被東京海關扣押多年,最后從意大利某實驗室找回來。
有意思的是,當年它因血腥被定為尺度片,如今卻成了抗戰(zhàn)勝利 80 周年的 "歷史教育片",連香港教育局都推薦學校組織觀看。
對比之下,內地版《731》的命運更顯曲折。導演趙林山抵押房產籌錢,1:1 還原了 731 基地,送審時卻被要求刪減 30% 內容,連活體解剖的特寫都保不住。
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審查意見里反復出現 "避免過度刺激觀眾情緒" 的說法??上愀塾^眾用行動投票了:8 月 2 日加場又滿座,影院只能把 8 月 10 日的場次換到能容納 200 人的大廳。
龍標背后的困境
"不是不想上,是拿不到龍標。" 一位發(fā)行方工作人員私下說。電影局的公開流程顯示,《731》確實在 6 月提交了終審材料,但至今沒出結果。坊間傳的 "180 萬次舉報" 雖未證實,但票務平臺數據顯示,僅 7 月上半月就有 2.3 萬條留言質疑 "過于血腥"。
這讓我想起去年那部講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同樣卡在 "畫面尺度" 上。有家長在教育局留言:"孩子看完做噩夢,這種電影就該禁。" 可香港的中學生卻在看完《黑太陽 731》后寫了觀后感:"以前覺得歷史是文字,現在才知道是帶血的數字。"
更值得琢磨的是日本那邊的反應。內地版《731》定檔消息一出,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就發(fā)了 "關切函",稱 "可能傷害兩國感情"。而香港重映《黑太陽 731》后,日本媒體集體沉默 —— 或許他們清楚,在實行電影分級制的香港,藝術表達有更清晰的邊界。
為什么非要進影院看?
有朋友不解:網上隨便就能找到《黑太陽 731》的資源,犯得著花幾百塊跑香港嗎?但在香港影廳里,我好像找到了答案。當銀幕上響起受害者的慘叫時,整個影廳的爆米花聲都停了,有位老先生掏出隨身攜帶的泛黃照片,指著說:"這是我叔叔,當年就死在 731 部隊里。"
這種集體凝視的力量,是獨自刷片替代不了的。深圳來的 95 后小王說,他爺爺總講當年逃難的事,自己沒感覺,直到在影院看到凍傷實驗的場景,突然就懂了爺爺為什么一輩子怕冬天。"歷史不是用來嚇人的,是用來讓人疼的。" 小王這句話,或許能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寧愿站著也要看完這場電影。
現在內地版《731》的官微還停留在 7 月 15 日的宣傳,評論區(qū)已經吵翻了天。有人說 "刪減是為了保護青少年",有人懟 "難道把傷口遮起來就不算受傷了?"。香港影藝戲院的加場通知下面,倒有條高贊留言:"感謝這里還能讓我們痛痛快快地記住歷史。"
目前香港方面宣布 8 月將再增 4 場《黑太陽 731》放映,而內地版《731》的上映日期依舊是個謎。或許我們真該想想:當歷史的殘酷與藝術的真實碰撞時,除了 "不適合",有沒有更勇敢的方式來面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