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最近的國家大基建、大戰(zhàn)略,它就是——雅魯藏布江水電站。
很多人覺得那地方,山高路遠的,又是地震帶,花那么多錢,費那么大勁兒,就為了建個發(fā)電站?搞什么名堂?是不是有點瞎折騰了?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這么想的。直到前兩天,跟一個搞水電的工程師朋友聊天,就把這問題直接扔給了他。
這兄弟常年在工地上混,人曬得跟炭似的,但那雙眼睛特有神。他聽完我的問題,沒著急說話,就是撣了撣工裝袖子上的灰,然后嘿嘿一笑,說:“兄弟,你要是覺得這只是個發(fā)電站,那格局就小了。這玩意兒,現在是非建不可,而且是一天都不能再拖了!”
他這么一說,直接把我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我說:“哥們兒你給說說,這里面到底有什么門道?”
今天,我就把那天他跟我聊的那些干貨,一點不落地倒給大家。你聽完就會明白,這個遠在天邊的大家伙,跟我們每個人,跟我們這個國家,到底有什么天大的關系。
我那哥們兒先給我算了筆經濟賬。
他問我:“你知不知道,現在咱們國家有多少鋼鐵廠、水泥廠,都快揭不開鍋了?”
他說,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就像人活著得喘氣一樣,不能太快,但更不能停。過去咱們到處修橋鋪路,吃掉了海量的鋼鐵和水泥。現在工程少了,那幾百上千萬的工人,那些生產線,總得有活兒干吧?
而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這個工程,就是一頭能吞掉海量東西的“巨獸”。按他的說法,這工程起碼能“吃”掉4000萬噸特種水泥,幾百萬噸的高強度鋼材。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能讓大半個中國的相關工廠,重新轟隆隆地轉起來。機器一轉,就意味著至少30萬工人的飯碗就端穩(wěn)了,背后就是30萬個家庭的吃喝拉撒。
這第一筆賬,算的是“吃喝拉撒”,是讓我們這么大的工業(yè)體量,有活兒干,有飯吃。
緊接著,他又給我算了第二筆賬,一筆關于西藏以后的賬。
他說:“兄弟,你覺得西藏現在靠什么發(fā)展?” 我說那還用問,肯定是國家給錢啊。
他點了點頭,說:“對,過去是靠‘輸血’,但一個地方要想真的硬氣起來,必須得自己能‘造血’?!?/p>
這個超級電站,就是給西藏安上的一顆“大心臟”,一個“造血機”。電站一建好,每年光是給西藏交的稅,就能超過200個億。這200億,對于一個過去老得伸手要錢的地方來說,意味著腰桿子能挺直了,以后搞教育、搞醫(yī)療、搞建設,自己兜里有錢,說話都有底氣。
但這還只是開了個頭。電,發(fā)出來不能放著吧。西藏的電是“綠電”,是全世界最干凈、也最便宜的電之一。有了這便宜電,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買賣,就能往西邊搬了。比方說,那些特耗電的電解鋁廠,還有我們現在天天掛嘴邊的數據中心、云計算。這些“電老虎”,挪到西-藏,成本直接給你砍掉一半。
你想想,要是華為、阿里、騰訊的數據中心,都建在咱們的青藏高原上,用著最干凈的電,算著全世界的數,那是個什么場面?這不光是掙錢,這叫“彎道超車”,是硬生生把咱們的地理劣勢,變成了能源優(yōu)勢。
這第二筆賬,算的是一個地方的“長久生意”,是讓雪域高原,能靠自己的本事,過上好日子。
說到這兒,我那朋友臉上的笑收了起來,表情變得有點兒嚴肅。他說:“前面說的這些,都還是面子上的事兒。下面說的才是這個工程真正的‘里子’,也是咱們一天都拖不起的根源?!?/p>
他給我算了第三筆賬,一筆國防賬。
他站起來,在地上比劃著說:“你知道咱們跟印度的實控線有多遠嗎?直線距離20公里!”
他說,打仗打仗,說到底打的就是后勤。過去咱們在那邊,最大的問題就是路不通。一個連的人上去,吃喝都費勁。而這個大工程,它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大壩,它是一整套的東西。
要建大壩,就得先修路。川藏鐵路的延長線,就得拿這個工程當借口往前頂。那些能通到邊境最前面的戰(zhàn)備公路,也會跟著一塊兒修。更絕的是,發(fā)出來的電要往外送,得在地下鋪特高壓電纜。這些地下的能源通道,真到了打仗的時候,隨時能派上別的用場。
隨后他眼睛發(fā)亮地跟我說:“你想想,一旦這些都弄好了,真到了有事兒那天,上萬噸的物資,一天就能送到前線。這是什么概念?一個集團軍的吃喝拉撒,管夠!咱們的兵在前頭,心里就有底。”
這第三筆賬,算的是“保命錢”,是給我們守邊疆的兄弟,鑄的最硬的鎧甲。它就像一根大鐵樁,死死地釘在咱們的西南大門口。
最后,我那哥們兒擰開一瓶礦泉水,猛灌了一口,好像要說最重要的事兒。
他給我算了第四筆賬,一筆跟別人掰手腕的賬。
他說:“你天天看新聞,覺得印度是不是老在那兒叫喚?一會兒說這水是他們的,一會兒又抗議咱們建大壩?!?/p>
他說,他叫喚他的,但閥門在誰手里,這才是關鍵。雅魯藏布江在咱們這頭,咱們建大壩,是把水龍頭死死地攥在了自己手里。咱們還搞了個“截彎取直”,把水引過來發(fā)電,等流下去的時候,正好是印度的旱季。咱們這放下去的水,非但沒害他們,反倒是在幫他們。
他笑了笑說:“他鬧他的,咱干咱的。等建好了,他想用水,還得看咱們的臉色。這就是本事?!?/p>
接著,他話鋒一轉,提到了美國。他說:“你以為印度鬧騰,后頭沒人遞刀子嗎?現在咱們要是不抓緊把這個樁子釘下去,等老美在那邊把棋盤都擺好了,到時再想建,麻煩就是現在的十倍、百倍。到那時候,就真的什么都晚了?!?/p>
這第四筆賬,算的是“下棋”的戰(zhàn)略,是搶在別人將軍之前,提前把自己的老帥給護住了。
聽他說完這四筆賬,我半天沒說出話來。
我這才真明白,雅魯藏布江這個大工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水電站。
它是一個“發(fā)動機”,拉著我們國家這么多工廠往前跑;
它是一個“聚寶盆”,讓雪域高原有了自己掙錢的底氣;
它是一條“生命線”,護著我們的邊疆和國土;
它更是一張“王牌”,讓我們在跟別人掰手腕的時候,腰桿能更硬。
我們老是問,這好日子到底是怎么來的?它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從這些我們看不見、甚至不理解的大工程里來的。是一代代的工程師,把自己的生命和汗水,都澆在了這些鋼筋水泥里;是一代代的工人,在那些沒人去的地方,默默地給咱們扛起了天。
所以,朋友們,下次咱們再看到這些大工程時,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它不光是一堆鋼筋水泥,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遠見和膽子,更是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子孫后代最硬氣的東西。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新的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