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最近我們?nèi)?,包括老公兒子甚至我的閨蜜團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們,都在陪我參加一檔紀錄片的拍攝。
導演說要記錄我們家孩子高中畢業(yè)這個節(jié)點前前后后的所有零零碎碎。
當然,男主角是你的女婿,我的傻大兒。
沒想到啊,他一出道就已經(jīng)是我用了10年才得到的東西。
一開始,導演說:我們要拍攝你兒子的日常,還要采訪他。
我說:不可能,我兒子絕對不會愿意出鏡的。
結果一問兒子,他說ok。
好吧,那就拍吧。我以為就是舉個相機左拍拍右拍拍完事了,結果來了一個團隊五六個人舉著攝影機話筒和大燈,把我家塞的水泄不通,讓我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頓操作猛如虎,拍我兒子學習,拍他玩電腦,拍他跟他爹焊電烙鐵,拍他研究他的大腸桿菌標本......就差真實記錄他拉屎了。
導演碰到這么配合的青春期少年,開心得都拍出了心流體驗,然后得寸進尺,竟然提出要拍一段我和兒子合奏。
我說:不可能,我兒子絕對不會愿意花時間練合奏的。
結果一問兒子,他說ok。
導演說那你們就大提琴+鋼琴吧,來段優(yōu)雅的。
我說:不可能,我兒子絕對不想拉大提琴,要不弄個簡單點的,讓他敲敲非洲鼓,給我的鋼琴伴個奏就不錯了。
結果一問兒子,他說:當然是拉大提琴了,因為“非洲鼓是小孩玩的東西”。
好, 孩子長大了,隨時會把自己的“不將就”建立在把媽媽的話踩在腳下碾壓的基礎上。
我已經(jīng)在導演面前丟了三次臉,在攝制組心里我已經(jīng)已經(jīng)是一個“對自己兒子了解程度評分為5分的媽媽”,滿分是200分。
前幾天拍一段“家宴”,兩大桌人吃著飯,導演有點人來瘋,一看這架勢更想上房揭瓦了,居然提出讓我兒子在宴會上當眾發(fā)表一段感言。
這回我很有把握,畢竟我兒子是誰,那是以“惜字如金”著稱的鋼鐵大直男,別說在幾十個親朋好友面前致辭了,他連跟他爹對話回復一般都不超過七個字。
我說:不可能,我兒子絕對不會愿意演講,還是我來吧,這個我拿手。
結果一問兒子,他說ok。
他ok我不ok了,這下我那僅有的5分也不保,只剩3分友情分。
我娃一頓輸出,講述了自己一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好多細節(jié)我都是第一次聽,聽得我一愣一愣。
旁邊導演看我的眼神里寫著三個字:“你又猜錯了吧?”
事情還沒完。
有一個老師邀請我兒子去參加一個學習經(jīng)驗分享會,給新高一的學弟學妹介紹方法,導演一聽,如被雷劈一樣來神了:“好,這個好,我們要拍這個!”
我說:不可能,我兒子肯定不會答應去做分享的,他很宅的,而且不愿意見人。
結果一問兒子,他說ok。
導演一看這架勢,明擺著我在我們家既沒有地位,也沒有決策權,果然排名只能到第三。
至于排第四的孩子他爹,全程幾乎就是一個后勤和背景身影的作用,除了拍攝易燃易爆做實驗過程他有機會露面。
排名第一的兒子和排名第二的柚子對導演提出的任何餿主意都沒怎么拒絕過。
我反思了一下,到底是我兒子太有大局觀,一反常態(tài)為了配合拍攝才跟我對著干,還是他本來的想法就都是和我反著來的。
我發(fā)現(xiàn)有好多我對他的主觀預判,都和他自己最后的決定背道而馳,這其中就差一個“導演”去兩頭問一下,得出這個“相反”的結論。
可惜平時生活里,沒有“導演”這個角色。
日子過久了,總覺得自己就是“導演”,能替娃決定好多事。哪怕看似尊重對方意見去詢問一下,孩子也有可能因為我是他媽而敷衍我、順著我、將就過,所以看似問了,其實沒問。
眾所周知我是一個善于反思的人。
經(jīng)過我這幾天的深度反思,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最大癥結還是出在我老公身上。
他怎么不能擔當那個“導演”的角色呢?
平時他要是能多客觀中立一點,多來點第三方視角,多鼓勵娃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支持我們對著干,是不是我就能跟多、更客觀、更準確地判斷兒子是個什么樣的人了?
所以,都怪他,爸爸果然是一個家的拖油瓶。
我還有個收獲,是覺得我們正常人平常帶娃過日子真的太正常了,如果早點有一些“不正常思維”,可能可以幫助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娃。
尤其是孩子大了,青春期以后,一天一變,如果不來點像拍戲一樣的儀式感和“假惺惺”,可能真的就把一點一滴的變化給忽視了,錯過了。
日子要是能經(jīng)常過得像拍戲一樣,一有什么需要掏心窩子的時刻,需要突破一下的時刻,就出現(xiàn)一個“導演”讓每個人有表演機會,做出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也不會覺得尷尬,覺得尷尬的時候就安慰自己“都是為了拍戲嘛,沒事”。
說真的,如果沒有這個拍攝,有很多話我是不會說出來的,有很多話孩子也不會說出來……幸虧有這個機會,挺好的。
這件事給我最大的觸動是我們真的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多一個側(cè)面去讓孩子表達“不一樣”的自己,其實可能和他自己沒啥不一樣,只是和“你以為的他”不一樣。
反過來也一樣,孩子眼里的父母是一個樣,那也是他們以為的,在一些需要演技的場合,我們往往借著這個契機表達一些深藏的東西,就像有些人只有喝點酒才能吐真言一樣。
人啊,總是不能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里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認識到自己的一些小問題,發(fā)現(xiàn)別人的一些亮點。
經(jīng)過這些天連綿不絕地猜錯、丟臉、陪跑,我的表演技術是一點沒有長進,但當媽的認知真的有提升。
由于保密要求,我現(xiàn)在還不能劇透很多,以后會告訴大家在哪看的。
這個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意義還挺大的,不光是在孩子升學的人生節(jié)點上為我們做了一個真實的記錄,也讓我有機會看到孩子的許多面,一些我以前很擔心的、很嫌棄的的點,他已經(jīng)扎扎實實地在給我打臉。
第一次因為被打臉而感到欣慰,說明孩子長大了。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視頻號「格十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