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核污水開始排放大海后,中方就禁止了進口日本水產品,而就在6月底,一個重磅公告發(fā)布了。
中方恢復日本的水產品進口,這下網友們可“炸鍋”了,日本核污水排放了那么長的時間,他們周邊的水產品真的還能吃嗎?
從海關官宣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那一刻起,網絡上早已爭翻了天。
有人驚呼,“這年頭連吃口魚都得提心吊膽?”
也有人不服氣,“我活了這么多年,還真就不信,只要檢驗到位,日本的刺身就不能吃了?”
問題來了,國家同意日本水產品進來賣了,不怕核輻射?咱老百姓真的敢下筷子嗎?這事兒怎么看都透著無解的糾結勁兒,背后又藏著點啥貓膩?
2025年6月29日放開進口沒多久,他們就露出了“兩面派”的苗頭。
日本計劃在南鳥島周邊啟動稀土試驗性鉆探,目標是海底5500米深處儲量高達1600萬噸的稀土礦,這儲量要是開發(fā)出來,夠日本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稀土資源國。
日本這時候搞稀土開發(fā),擺明了想擺脫對中國技術的依賴,還可能給美國和歐盟送去替代供應鏈,這不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
咱先說最貼近自己的事。對于這道“松口令”,老百姓最擔心的,無非就倆字:安全。核污染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2023年夏天,日本不顧全球反對,硬是把福島核電站的污水排進了太平洋。這事兒,大家記憶猶新。
正是因為這個,我們當時才果斷全面暫停了日本水產品的進口,既是對國人健康負責,也是亮明態(tài)度。現(xiàn)在,官方告訴我們,經過將近兩年的持續(xù)科學監(jiān)測,相關海域的數據“未見異?!薄_@份嚴謹的科學報告,是調整政策的基石。
然而,科學數據和人心感受,有時候還真不是一回事兒。對很多人來說,那種“核污染”帶來的心理陰影,那道心坎兒,哪是說邁過去就能邁過去的?這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一道無形卻強大的“市場壁壘”。
說白了,即便政策的門開了,最終買不買,選擇權依然牢牢攥在每一個消費者手里。一個產品一旦失去了信任,想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重新站穩(wěn)腳跟,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視線轉到日本。我們的禁令,對日本的水產行業(yè)來說,那可真是實打實的“當頭一棒”。要知道,在禁令之前,中國是日本水產品的最大買家。2022年,日本對華水產品出口額高達871億日元,差不多是他們總出口額的五分之一。
這意味著,日本漁民辛辛苦苦撈上來的海產,有相當一部分都指望著中國市場消化。禁令一下,日本的水產市場瞬間天翻地覆。到了去年,對華出口額斷崖式下跌,只剩下個零頭。
北海道的倉庫里,水產品堆積如山。漁港里,漁民們對著空蕩蕩的冷庫愁眉不展。這可不只是經濟損失,更是對整個產業(yè)鏈的致命打擊。這次我們“有條件恢復進口”,里頭的學問可就大了。它不是全面放開,比如福島等10個高風險地區(qū)的水產品,依然被擋在門外。而且,所有進口產品都必須附上放射性物質的檢測報告。
這就像是把閘門開了一道縫,水流大小、流速快慢,完全由我們掌控。這一招,既是給日本那些務實的生意人一個“甜頭”,告訴他們只要遵守規(guī)則,合作就能有錢賺,漁民的生計我們愿意給條出路。
同時,這又是一種無聲的敲打:別總想著搞那些虛頭巴腦的小動作,跟中國合作的利益,才是你們眼下最實實在在的東西。這第二圈漣漪,攪動的是真金白銀的經濟利益和產業(yè)命脈。
如果說前面兩圈漣漪還在經濟和民生層面,那這第三圈,就真正進入了大國博弈的深水區(qū)。就在日本水產商們?yōu)榇虿婚_中國市場焦頭爛額時,他們也曾試圖打出自己手里的另一張“王牌”。
日本曾宣稱,在其南鳥島附近的深海,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儲量驚人的稀土礦。稀土是什么?那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維生素”,從手機芯片到戰(zhàn)斗機引擎,都離不開它。而長期以來,全球稀土的冶煉加工技術,命脈都掌握在中國手里。這讓美國及其盟友如芒在背,他們迫切希望建立一條“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鏈。
日本的這個發(fā)現(xiàn),仿佛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甚至覺得有了反過來“卡我們脖子”的底氣。這張“深海稀土牌”,一度成了日本拿到談判桌上的新籌碼。
然而,牌局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就在日本盤算著如何利用稀土這張牌向美國示好,甚至不惜拿我們的利益作為“投名狀”時,他們卻在美國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這就要提到牌局里的第三個玩家——美國。當時,以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為首的日本代表團遠赴美國,核心任務就是進行關稅談判。美國當時正揮舞著關稅大棒,日本的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yè)都面臨著高額關稅的威脅。
為了換取美國的關稅讓步,日本計劃在稀土技術、高價采購美國天然氣等方面做出犧牲,以此向美國“獻媚”??山Y果呢?美國對日本的“投名狀”根本不感興趣,連日本大米這點小便宜都想占。雙方的談判很快就陷入僵局。眼看7月9日的關稅緩沖期就要結束,日本代表團只能灰溜溜地回國。
就在日本被美國“冷落”,進退失據的時候,我們這邊出手了?;謴筒糠炙a品進口,這個時間點選得極其微妙。它像是在對日本說:你看,你的“大哥”靠不住,關鍵時刻還得看鄰居。
這背后,牽扯出一個更大的戰(zhàn)略考量——中日韓自貿區(qū)。這個自貿區(qū)已經談了二十多年,之所以進展緩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美國的從中作梗。一個團結、強大的東亞經濟圈,是美國最不愿看到的。
對日本而言,當“親美路線”走不通時,加強與中韓的合作,推動中日韓自貿區(qū),就成了它對抗美國關稅霸凌的最后底牌。我們當然也希望,日本是真的想和我們一起把這個區(qū)域經濟圈做大做強,而不是僅僅把它當成一個向美國討價還價的臨時籌碼。
所以,在關稅大限來臨之際,我們適時地在水產品問題上松了口。這既是為了穩(wěn)定中日貿易,也是在關鍵時刻“推一把”,讓日本看清楚,誰才是可以合作共贏的伙伴。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朋友一起,共同應對外部的壓力。
從一張餐桌上的選擇,到一個產業(yè)的興衰,再到一場復雜的國際博弈,這一紙看似簡單的解禁令,背后是國家在經濟、民生、外交、安全等多個維度上的通盤考量。
它既有原則性的堅定,又有策略上的靈活。既是對普通民眾呼聲的回應,也是對國際風云變幻的精準把握。這盤棋,遠未到終局。主動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