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深秋,西藏貢嘎機場的地勤人員望著雷達屏幕上閃爍的光點,攥緊了拳頭。
印度空軍的米格-25偵察機正以2.5馬赫的速度掠過藏南上空,而機場跑道上,幾架殲-6戰(zhàn)斗機還在做起飛前的最后檢查,它們最快速度只有1.4馬赫,連對方的尾跡都追不上。
這不是偶然,而是新中國成立后四十年間,西藏天空的常態(tài)。
印度空軍裝備的米格-25戰(zhàn)斗機
從上世紀50年代到九十年代,印度空軍仗著裝備優(yōu)勢和地理便利,在西藏領空周邊頻繁挑釁,從偵察襲擾到低空威懾,花樣不斷。
而中國空軍呢?不是不想打,是真的打不了;不是不想守,是真的守不住。
懸殊起點
這一切的起點,得從兩國空軍的家底說起。1947年印度獨立時,英國人留下了570多架戰(zhàn)機,雖然大多是二戰(zhàn)淘汰的“吸血鬼”“獵人”之類,但好歹有個架子。
印度皇家空軍的底子在那兒,飛行員經(jīng)過英軍訓練,連地勤維護都帶著殖民時期的規(guī)范。
而中國空軍1949年成立時,手里能飛的飛機加起來不到200架,還都是繳獲的雜牌子,飛行員要么是起義過來的,要么是速成訓練的新手。
抗美援朝戰(zhàn)爭雖然讓中國空軍快速成長,蘇聯(lián)援助的米格-17也確實比印度的老戰(zhàn)機厲害,但中印邊境,成了我們繞不過去的坎。
新中國成立時,只有17架飛機的我們飛了兩遍
雙重絞殺
西藏的天空太特殊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氣稀薄得像一層薄紙,戰(zhàn)機發(fā)動機功率要下降三成,載彈量得減一半,連起飛滑跑距離都得比平原多跑兩百米。
印度那邊不一樣,他們的機場建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低、氧氣足,蘇-7、米格-21這些戰(zhàn)機掛著炸彈就能滿負荷起飛,一個俯沖就到了藏南邊境。
而中國這邊,1950年代整個西藏只有當雄一個機場,還是土跑道,別說噴氣式戰(zhàn)機,連運輸機起降都得看天氣臉色。
等1965年貢嘎機場勉強能用了,進駐的殲-6又水土不服——高原溫差大,機翼蒙皮經(jīng)常開裂;空氣干燥,航電系統(tǒng)動不動就短路。
有次印度米格-21越界偵察,殲-6緊急起飛,結果爬升到8000米就動力不足,眼睜睜看著對方在頭頂翻了個跟頭,大搖大擺地飛走了。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爆發(fā)時,中國空軍因西藏僅有一個無法起降噴氣式戰(zhàn)機的當雄機場,被迫放棄空中支援。
而印度空軍雖裝備老舊,卻憑借運輸機向邊境投送物資,這場 "沒有空軍參與的戰(zhàn)爭",成為中印空中博弈的起點。
邊境沖突后,印度像打了雞血似的往空軍砸錢。他們買了米格-21,掛著K-13導彈,能在1.5萬米高空超音速巡航,中國當時的殲-6連導彈都掛不了,只能靠機炮拼刺刀。
更氣人的是,印度還從法國買了“幻影”2000,這款戰(zhàn)機帶著地形跟蹤雷達,能在藏南的山谷里貼地飛行,雷達屏幕上就像幽靈一樣忽隱忽現(xiàn)。
中國的地面雷達站建在山頂,受地形遮擋,往往等發(fā)現(xiàn)目標時,對方已經(jīng)飛出去幾十公里了。
八十年代是最憋屈的日子。印度空軍的米格-25成了常客,每年都要闖進新疆、西藏上空十幾次。
這種飛機能飛到3萬米高空,中國當時最好的殲-8也只能爬升到2萬米,只能看著它在云層上畫圈。
有一次,米格-25甚至飛到了成都上空,把一座軍工廠的輪廓拍得清清楚楚,等我國戰(zhàn)機升空時,人家早就飛出國境線了。
更過分的是蘇-7戰(zhàn)斗轟炸機,經(jīng)常貼著邊境線低空飛行,把中國的運輸車隊、雷達站都挑釁了個遍。
西藏的公路大多沿著山谷修,蘇-7掛著炸彈俯沖下來,連路基都能拍得一清二楚,中國的高炮部隊只能對著聲音開火,連飛機影子都打不著。
那時候中國空軍不是沒努力過。為了能在高原起飛,地勤人員冬天往發(fā)動機里灌熱水預熱,夏天給機身蓋遮陽布;飛行員冒著發(fā)動機停車的風險,一次次嘗試極限爬升。
殲-6
但硬件差距擺在那兒:殲-7直到1981年才湊夠188架,還一半有質量問題;殲-8雖然跑得快,但雷達性能還不如印度“幻影”2000的一半。
1986年印度引進米格-29后,局面更難了,這款戰(zhàn)機既能超視距打導彈,又能近距離格斗,中國當時的戰(zhàn)機連像樣的火控系統(tǒng)都沒有,交手就等于送人頭。
地理上的劣勢更是雪上加霜。西藏的城鎮(zhèn)之間動不動就隔著幾百公里荒原,防空雷達根本罩不全。
印度戰(zhàn)機瞅準這些空子,經(jīng)常從兩個雷達站的盲區(qū)鉆進來,等中國戰(zhàn)機從貢嘎機場飛過去,對方已經(jīng)回了印度境內的基地。
飛行員落地后氣得踹飛機,可又有什么用?機場太少,戰(zhàn)機腿太短,連邊境線都守不全。
人員素質的差距也很明顯,印度空軍從1960年代就開始練超視距空戰(zhàn),飛行員每年要飛200多個小時,還經(jīng)常跟蘇聯(lián)、法國的飛行員合練。
中國空軍那時候受限于經(jīng)費,年輕飛行員一年能飛100小時就算不錯了,很多人連空空導彈都沒實彈打過硬幣大小的目標。
有次攔截印度米格-23,中國飛行員按規(guī)程要先警告再驅離,結果對方一個急轉彎就繞到了背后,雷達鎖定警報在耳機里響個不停,最后只能狼狽返航。
這種“攻不了也守不住”的日子,一熬就是四十年。
這四十年憋屈嗎?沒有一個人不憋屈,但不反擊不是沒有血性,是真的沒底氣。有位老飛行員回憶,1985年他駕駛殲-7在藏南巡邏,看到印度的“幻影”2000在下方山谷里飛行。
想俯沖下去驅離,卻發(fā)現(xiàn)發(fā)動機在高原功率不足,速度掉得飛快,差點撞上山峰。“那時候才明白,光有勇氣沒用,飛機不行,啥都白搭?!?/strong>
殲-7
中國空軍的絕地反擊
但這種被動局面漸漸消失了,轉折始于1990年代。
1992年,首批蘇-27戰(zhàn)斗機降落在安徽蕪湖機場,這款航程達3500公里的重型戰(zhàn)機,第一次讓中國空軍具備了覆蓋西藏全境的能力。
隨后,中國開啟了戰(zhàn)機國產(chǎn)化的加速跑,殲-11B、殲-10C等機型陸續(xù)列裝,這些戰(zhàn)機不僅能適應高原環(huán)境,雷達和導彈性能更是全面超越印度的“幻影”2000和米格-29。
進入21世紀,中國空軍的發(fā)展速度讓世界驚嘆。2012年,殲-20隱身戰(zhàn)斗機首飛成功,這款能在1.5萬米高空以2倍音速巡航的“空中幽靈”,讓印度所有現(xiàn)役戰(zhàn)機都相形見絀。
與此同時,西藏的機場數(shù)量增至10個,每個機場都配備了恒溫機庫和先進的雷達導航系統(tǒng),戰(zhàn)機再也不用忍受高原惡劣環(huán)境的折磨。
如今的西藏上空,早已不是印度空軍可以肆意撒野的地方。殲-20常態(tài)化巡邏,空警-500預警機時刻監(jiān)控著每一寸領空,無人機群像忠誠的哨兵一樣24小時值守。
印度空軍的“陣風”戰(zhàn)機雖然先進,但在中國的防空體系面前,剛起飛就會被發(fā)現(xiàn);蘇-30MKI想再來一次低空突襲?等待它的將是PL-15導彈的精準打擊。
從被印度空軍壓制四十年,到如今實現(xiàn)全面超越,中國空軍的崛起不是偶然。
這背后是無數(shù)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的日夜攻關,是工廠里工人們對每一個零件的精益求精,是飛行員們年復一年超過200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曾經(jīng)的憋屈化作了前進的動力,那段“攻不了也守不住”的歲月,最終成了中國空軍涅槃重生的勛章。
現(xiàn)在,當殲-20的轟鳴聲劃破西藏的天空,那不僅是捍衛(wèi)領空的宣言,更是一個國家從落后走向強大的見證。
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空軍曾經(jīng)有四十年的黑暗,那是鞭策我們不斷前進的警鐘,時刻提醒著:強大,才是守護和平的唯一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