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這個詞,曾經(jīng)是榮耀、自由與風的代名詞。
可如今,卻越來越頻繁地和訃告、眼淚與遺憾綁在一起。
8月5日,長春一位父親發(fā)布訃告,31歲的兒子李曉旭在摩托車事故后,經(jīng)搶救無效去世。
他的青春永遠定格在了那個本該風和日麗的下午五點零七分。
他的離去,像一記重錘,砸在所有熱愛機車的年輕人心頭。
一場事故,打碎了家庭的未來
翻看李曉旭的社交平臺,他不是玩世不恭的“炸街黨”,也不是毫無章法的“飆車少年”。
他熱愛騎行,更像是在用機車療愈自己。
早在兩年前,他就被確診患有抑郁癥。
這兩年,他一直在配合治療,但病情時好時壞。
而摩托,成了他對抗黑暗世界的唯一出口。
他曾寫道:“只有騎車,我才能快樂。”這是他對外界的傾訴,更是對生活最后的祈愿。
不難想象,當他穿上騎行服,跨上愛車的那一刻,他是真的開心!
可代價,是他的命,是父母的心,是朋友的淚。
“答應(yīng)過媽媽,會慢點”這句話,來得太遲
意外發(fā)生前9天,他還發(fā)文向母親承諾會慢一點。
但他也知道,“慢”在馬路上不意味著“安全”,在城市復雜的交通環(huán)境里,再慢的摩托,也敵不過一次措手不及的碰撞。
更遺憾的是,李曉旭不是第一次遭遇車禍。
去年,他駕駛汽車曾經(jīng)歷一次嚴重事故。
車頭幾乎報廢,他僥幸活了下來,還寫下“也許是我命里逃不過的一劫”。
可惜,第二劫沒能放過他。
不是不懂危險,而是“命運”讓他太孤單
很多人喜歡拿“肉包鐵”來形容騎摩托的風險,確實,一旦出事,生還幾率遠低于汽車。
但這世上不是每個騎士都不懂安全。
像李曉旭這樣的人,他們比誰都清楚騎車危險,卻依然義無反顧。
不是貪快,是心累。
他們用機車去擺脫焦慮,用引擎的轟鳴壓過腦海里的噪音。
可惜,這種“自我療愈”的方式,真的太脆弱。
一個小小的操作失誤,一個別人突如其來的變道,就能讓他們徹底與這個世界告別。
騎士值得被尊重,但生命必須被敬畏
我們不該妖魔化騎士文化,也不該苛責每一個熱愛機車的人。
畢竟,誰沒年輕過,誰不曾向往過風一樣的自由?
但自由之前,請給安全讓路。
你可以熱血,但不能魯莽。
你可以熱愛風的速度,但不能忽視剎車的必要。
因為你的命,牽掛的不止你一個人。
寫在最后
李曉旭走了,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一個空蕩蕩的車庫,還有一句永遠無法兌現(xiàn)的承諾。
他的故事并不特例,只是一個反復上演的悲劇縮影。
愿他的最后一騎,能喚醒更多年輕人對生命的敬畏。
熱愛可以有很多方式,但請別拿命去試探極限。
愿所有騎士都能平安出發(fā),平安歸來。
如果你也騎車,請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上路。
你的父母、伴侶、朋友,也在與你一同承擔每一段路的風險與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