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銀川”,或許你首先想到的不是藝術,但就是在這樣一座位于中國西北邊緣、面對黃河與賀蘭山、日照長風與沙礫草木并存的城市,有一座美術館,已經(jīng)悄悄走過了十年。2025年8月2日,“十/10 銀川當代美術館十周年特展”正式啟幕,在展廳中寫下十個維度的藝術敘述,也展開一場從“荒地”中生長出的“種植手冊”。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創(chuàng)始人、館長劉文錦女士作為土生土長的銀川人,懷抱著“生于斯,長于斯,發(fā)達于斯,也要回饋于斯”的赤誠初心,將建立美術館視為對故土的回報。她認為,“越是文化藝術資源貧乏的地方,對美術館的需求越迫切,也越有意義?!边@份直覺與堅持,讓一座高標準的當代美術館在西北荒漠中拔地而起,它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藝術回應生態(tài)、文化與交流的命題,致力于成為一座“精神堡壘”,為這座城市注入沉靜與真實的“社會重力”。2015年8月8日,“文明的維度”首展啟幕,銀川當代美術館對于大西北精神地標的耕耘之路正式啟程,一顆當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種在了當代藝術貧瘠的西北,這是實驗也是挑戰(zhàn)。
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地理圖譜中,銀川并非“中心城市”,但正因此,它承載著更多實驗性的可能。十年前,銀川當代美術館在黃河西岸與濕地蘆葦之間落地萌芽。從最初的構思到如今的藝術空間,十年的歷程像一棵樹,從根基到枝葉,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孕育著獨特的藝術生態(tài)。在這十年中,美術館逐漸形成了鮮明的面貌和文化靈魂,始終保持著與環(huán)境、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開幕式現(xiàn)場《日·寸》演出。
在過去的十年里,銀川當代美術館策劃了多個重要展覽,開展了館藏研究,組織了上千場公共活動,將藝術帶入了校園、社區(qū)和鄉(xiāng)村。我們在與全球對話的同時,也在與土地深度互動,得到了國內(nèi)外藝術界及公眾的認可與支持。
今天,站在十年之際,銀川當代美術館策劃了“十/10”特展?!笆贝韺v史和人文的回顧,連接了黃河岸線與西北文化的深厚根基;而“10”則指向未來,探索科技、理性與藝術邊界的擴展。展覽分為十個單元:激瀾、涌現(xiàn)、河圖、東方、匯聚、共融、稚光、醇釀、節(jié)日、回響。每一個單元都代表著銀川當代美術館十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匯聚成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未來發(fā)展方向?;仡欉^去,展望未來,銀川當代美術館在這一節(jié)點整裝再出發(fā)。
觀展現(xiàn)場。
束裝重啟——直掛云帆濟滄海
挑高 12 米的 2 號展廳被打造為一座“記憶劇場”,全面回顧銀川當代美術館 2015—2025 年的十年歷程。通過文獻、照片、影像、實物和現(xiàn)場重現(xiàn)等方式,五大工作領域——展覽策劃、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設計出版與公關傳播——得以系統(tǒng)呈現(xiàn)與梳理。在展覽空間中特設的“關系單元”則特別邀請了藝術家、觀眾、志愿者、館員以及物業(yè)工作人員等曾在美術館成長過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們,選取他們珍貴的記憶片段,展現(xiàn)這份既專業(yè),也充滿人文關懷的共同歷程。
觀展現(xiàn)場。
此刻在此, 東方低語
黃河從這里奔流而過,賀蘭山于此駐守——河山在銀川孕育出一種遼闊與內(nèi)斂兼具的精神氣質。在這片地理與文化的交匯之地,展覽通過三重視角展開:“河圖”承載著大地肌理與水脈記憶,提醒我們回望并思考地域身份的根源;“東方”重新審視千年文化與哲學,讓東方思想在當代語境中煥發(fā)新生;“涌現(xiàn)”則將人工智能與新媒體融入傳統(tǒng)藝術母題,探討生命與創(chuàng)造的本質。三者交織成一條時間與空間的涌流,帶領觀眾從自然的紋理,至傳統(tǒng)的脈絡,再到技術的未來,感知這些元素如何交織成今日的藝術語境。
觀展現(xiàn)場。
百川異源,皆歸于?!招缕渫?/strong>
萬流歸一、周而復新。十年來,兩屆銀川雙年展與多場國際大展不斷把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藝術家、評論者與媒體人引向黃河岸畔;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多元思想如百川匯流,讓“銀川”這一地名深深刻進當代藝術版圖。這股能量并未停留在館內(nèi),而是滲入城市肌理,向社區(qū)與鄉(xiāng)村延展:公共項目把藝術帶進田野與巷陌,美術館由展示空間轉化為跨文化對話與社會參與的平臺,形成真正的“共融”。在這片共生的潮汐中,我們繼續(xù)呵護那束最清澈的“稚光”——延續(xù)“一顆種子的旅行”兒童展的初衷,讓孩子的視角與聲音被看見,被聆聽;同時也邀請成年人以童真的透鏡重新想象世界,催生更溫柔、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多元水滴匯聚為海,海潮推動日新,此板塊呈現(xiàn)的正是藝術與社會共生共長的循環(huán)動勢:過去的盛況鋪墊出新的出發(fā)點,“匯聚”、“共融”與“稚光”共同塑造下一段可期的文化旅程。
觀展現(xiàn)場。
杯燈正暖,必有回響
在黃河水汽與賀蘭山風聲的交織里,時間像一壇陳釀——經(jīng)由選材、調(diào)制與發(fā)酵,使日常的顆粒沉淀出醇厚的滋味。本單元以“醇釀、節(jié)日、回響”三重意象收束十周年敘事:“醇釀”指向一切經(jīng)過時間精心孕育的生命過程——從河水滲入土壤,到思想沉淀為藝術,再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自然升溫;“節(jié)日”則是情感被點燃的高光時刻,它凝聚民族記憶與身份認同,把歷史、社會、文化藝術的味道釀成一杯可以共享的溫酒;而“回響”是我們十年間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實驗,在物質空間內(nèi),也在精神世界中,如同漣漪一般留下回響。
觀展現(xiàn)場。
十年一晃——銀川當代美術館在此舉杯遙敬過去的積淀,更向未來的未知致意:愿每一道微弱的光與聲,都在新的十年里繼續(xù)發(fā)酵、持續(xù)共鳴。
在西北,十年是一道風的輪廓,更是一粒種子的成長線。銀川當代美術館,在這片沙礫與水澤之間,仍將繼續(xù)守望、播種、發(fā)酵,等待下一次更遼闊的“回響”。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2025年12月31日。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