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接受紅船融媒編輯部專訪
周秉德,周恩來總理侄女,沈鈞儒孫媳。1949年6月,周秉德來到北京,12歲的她開始在伯父周恩來身邊生活,直到15年后,27歲的她與沈鈞儒長孫沈人驊結婚,才離開了西花廳。周秉德與伯母鄧穎超,相處了43年。近日,紅船融媒編輯部專訪了周秉德,聽她講述了伯父周恩來和伯母鄧穎超的愛情故事。
▲14歲的周秉德和伯父周恩來的合影
▲1952年夏,伯母鄧穎超與周秉德在北海少年宮合影
01
伯母參加五四學生運動,與伯父相識
周秉德介紹,伯母的祖籍是河南光山,他的父親是個武官,曾在廣西做鎮(zhèn)守使。
公開資料顯示:鄧穎超的祖父叫鄧功顯,清咸豐年間,為躲避戰(zhàn)亂攜妻帶子從江西安福縣來到河南光山縣投奔表親阮鼎。阮鼎當時在光山做縣令,鄧功顯到縣衙任職,擔任師爺,被尊稱為鄧公。
次年,鄧功顯的四子鄧廷忠出生。鄧廷忠是鄧穎超的父親,土生土長的光山人,是光緒十五年的武進士,曾經(jīng)官至廣西南寧鎮(zhèn)臺。鄧穎超雖出生在南寧,但籍貫一直在光山,她不止一次說過:“我父親是光山縣人,所以我也是光山縣人?!?/p>
周秉德介紹,伯母父親的第一任妻子在很早就去世了,我伯母的父親便又續(xù)弦了一位,就是我的伯母的母親,叫楊振德,湖南長沙人。楊振德從小被父親培養(yǎng)長大,從小就學了文化,她的父親希望她能夠自立,不要完全依靠男人,學了一些醫(yī)術。
嫁到鄧家以后,伯母的父親也很快就去世了,只剩下伯母的母親楊振德和伯母鄧穎超二人,等于是孤兒寡母,伯母那時候很小才七八歲。這樣呢,兩個人就想著去天津,投奔伯母同父異母的哥哥,就輾轉著到了天津。
兩個人是怎么到的呢?就是靠伯母的母親給一些夫人和小姐看病,才走到了天津。那個年代,是男女授受不親的,那些夫人和小姐想看病的時候不愿意找男的,恰好伯母的母親會一點醫(yī)術。也就以這個為生,帶著女兒投奔到了天津。
但是,母女二人到了天津才知道,想要投奔的伯母的哥哥家里也并不寬裕。伯母的母親只能帶著伯母,到學校去給人家做校醫(yī),靠這樣來維持生活。所以,伯母從小是在學校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通過認字、練習寫字……逐步的成長起來。
后來,伯母就在天津長大,在天津上學,參加了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中,結識了一批進步的男女青年。這些男女青年在一起,打破了過去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落后觀念,一起開展了救國運動,組織抗擊軍閥,抗擊外國貨等活動。
周秉德介紹,1919年的時候,五四運動爆發(fā)。當時,年輕的學生們在一起,組織成立了覺悟社,有10位男生和10位女生。其中,就包括了伯父周恩來和伯母鄧穎超。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就已經(jīng)認識了。
▲覺悟社合影
這10位男生、10位女生都是志向相投的人,都關注著社會的現(xiàn)象、反對封建社會。他們組織在一起,做了一些報紙的宣傳工作,也開展了一些社會活動,在當時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
▲周恩來南開學校留影
02
為追求先進思想,伯父到法國勤工儉學
周秉德介紹,1920年1月,伯父在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中被捕,在獄中,他堅持宣講馬克思主義。經(jīng)過抗爭,伯父等被捕學生于當年7月出獄,受到了熱烈歡迎。
出獄后,為了追求更進步的革命理論和先進思想,尋求救國的道路,伯父于1920年11月,和一些同學一起,赴法國勤工儉學。
但是,到法國去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錢,很拮據(jù)。伯父從天津去法國勤工儉學之前,伯父曾和天津、北京、上海的一些報社說好,約定等他到了法國以后,給報社提供稿件,提供當時的一些社會情況,換取一些生活費。
伯父到了那以后,住的也很簡單,吃的就更簡單。
伯父在工廠里面打工,也到社會上去了解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一些革命理論,看一些包括《共產(chǎn)黨宣言》在內(nèi)的革命書籍等,從而確定了自己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并于1921年春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八個發(fā)起組之一的旅法中共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一生堅守并立下“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它宣傳奔走”的誓言。
在1924年經(jīng)組織安排回國時,伯父在尚未收到經(jīng)費的情況下急于回國參加工作,便購買了最便宜的船票。
伯母跟我說,他們就是在鍋爐房的旁邊才有個位置可以待,只能在特別熱的地方待著,因為沒有錢買正式的座位。等于是“烤黃魚”回來的,是很艱難的。
▲周恩來和鄧穎超
03
共同走向斷頭臺,伯父給伯母寫“情書”
周秉德介紹,聽我伯母說,本來伯父是一個獨身主義者,他覺得搞革命就應該獨身,就可以比較徹底的參加革命。
但是,當時他看到蔡和森和向警予,蔡暢和李富春,也都在法國讀書,也都結了婚,還在一起搞革命,并且他們搞革命也是很堅定的。所以,伯父便覺得:搞革命不一定就不可以結婚。
那時候,伯父已經(jīng)是一個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他認為,自己要找的終身伴侶,應該是一個能夠共同在革命征程中,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由此,他想到了在覺悟社相識的并且在國內(nèi)仍然堅持參與斗爭的鄧穎超。于是,伯父便寫信給在國內(nèi)的伯母,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當時,在學生運動當中,伯母一直是一個很積極的,熱情能干的一個熱血青年。
▲《少年》
周秉德介紹,伯父給伯母寄了很多信和明信片。其中,一張明信片上印的是德國的兩位革命家情侶——李卜克內(nèi)西和盧森堡。在這張明信片的背后,伯父給伯母寫的是:“愿我們兩個人,和他們兩個人一樣,將來共同走向斷頭臺?!?/p>
周秉德說,“這是情書??!情書,是這樣說的!”周秉德介紹,這句話讓她特別特別感動,伯父和伯母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地獻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
▲周恩來
04
伯父告訴我,找對象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
結婚要找什么樣的人呢?
伯父有一次在飯桌上,曾跟我說: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20多歲了,是不是該想著要找個朋友了?他說:要找的話呢,一定要找志向相同的人。我那個時候之所以找你的小超媽媽,就是覺得我們是志同道合的人。
伯父說:我要干革命,所以我要找的人,也一定得是能夠經(jīng)得住革命的這種驚濤駭浪才行,要找到這種不怕風險的伴侶。所以呢,你要找朋友,也要找到有著同樣的革命志向的人。
周秉德介紹,伯父之所以講到他原來的一點小經(jīng)歷,也是想著來啟發(fā)我。
▲1926年,鄧穎超與周恩來 來源:人民網(wǎng)
05
伯父伯母在廣州結婚,今年是100周年
周秉德介紹,1919年五四運動時,伯母鄧穎超與伯父周恩來、馬駿等,共同領導了天津學生的愛國運動,組織覺悟社。1920年秋,伯母到北京師大附小任教員。伯母到北京來的時候,也一直帶著她的母親。
伯母收到伯父從歐洲寄來的信,也是她在北京當小學老師的時候。周秉德介紹,1925年,伯母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擔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部長。同年,伯母到廣州與伯父結婚,后曾任中共廣東區(qū)委委員兼婦女部部長。
伯父是在1924年回到的廣州,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那個時候,伯父和伯母一直在通信,沒有斷了聯(lián)系。所以,伯母在1925年就自己從天津坐船到了廣州。
周秉德介紹,當時,伯父要開會,便讓陳賡去碼頭接伯母??墒?,陳賡又不認識伯母,拿著照片也對不上人。最后,還是伯母自己找了一輛三輪車,把她帶到了伯父當時的住處文德樓。
1925年8月8日,伯父伯母他們兩個人見了面,和黃埔軍校的幾個同事一起吃了個飯,也沒有什么儀式,就算是結了婚了。今年的8月8日,是他們結婚整整100周年。
據(jù)媒體報道,鄧穎超曾這樣回憶:“我們那時候沒有可以登記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證婚人、介紹人,更沒有講排場、講闊氣,我們就很簡單地,沒有舉行什么儀式,住在一起。在革命之花開放的時候,我們的愛情之花開放了。”
▲1966年1月,周恩來與鄧穎超在玉泉山
06
伯母鄧穎超革命一生,主要從事婦女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鄧穎超,1904年2月4日生,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廣西南寧。1919年五四運動時,與周恩來、馬駿等共同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組織覺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師大附小任教員。
▲鄧穎超
1924年,鄧穎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部長,同年與周恩來結婚。后任中共廣東區(qū)委委員兼婦女部部長。
1926年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1927年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婦委書記。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國后,任中共中央直屬支部書記,在上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蘇區(qū),曾任中共中央局秘書長、中央政治局秘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機關總支書記。1934年帶病參加長征。到陜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區(qū)工作部秘書,中央機要科科長、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內(nèi)政司法部秘書。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武漢、重慶從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婦女組織員、中共中央長江局婦委委員。
1938年1月,出席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首次理事會,當選為常務理事。3月,參與組織中國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擔任該會常務理事。5月,參加起草《動員婦女參加抗戰(zhàn)建國工作大綱》。6月,任國民參政會中共方面參政員。
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兼婦委書記。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黨校一部學習。1945年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并任中共中央婦委副書記兼解放區(qū)婦聯(lián)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曾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并在重慶、南京、上海為爭取中國的和平、民主而斗爭。1946年當選為國際民主婦聯(lián)理事。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員會委員。后任中共中央婦委代理書記。
1949年起,先后當選為全國婦聯(lián)第一至三屆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第四屆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wèi)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5年、1978年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7年、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
1979年12月,擔任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1982年被推舉為對外友協(xié)名譽會長。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主席。1984年任中國三S研究會名譽會長。1985年9月經(jīng)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
1986年當選對外友協(xié)名譽會長。1987年當選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名譽會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周恩來和鄧穎超
07
周秉德,曾在中南海和伯父生活十幾年
周秉德,1937年出生于哈爾濱。1943年,東三省淪陷,周秉德隨父親周同宇(周恩壽)來到天津,周秉德在天津完成小學學習生涯。
▲周秉德接受紅船融媒編輯部專訪
1949年6月,周秉德隨父親來到北京,住進中南海,在周恩來總理身邊生活十余年。
1955年,周秉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周秉德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任北京市朝陽區(qū)小學教師。1963年,經(jīng)周恩來總理的秘書何謙牽線與沈鈞儒長孫沈人驊相識。1964年,周秉德與沈人驊結婚 。
1994年,周秉德調入中國新聞社任副社長。2008年,周秉德退休。退休后,周秉德一直以來經(jīng)常到全國各地企事業(yè)單位和大中小學中傳承紅色傳統(tǒng),宣講周恩來的精神。并著有《我的伯父周恩來》《我的伯父伯母周恩來鄧穎超》等。
2016年,周秉德發(fā)起成立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作為基金會的創(chuàng)始會長,2022年12月,周秉德榮獲第十七屆“愛心獎”。
▲1961年,伯父周恩來、伯母鄧穎超與周秉德等合影
▲1961年春節(jié),周秉德和伯父周恩來合影
▲1988年2月5日,伯母鄧穎超與周秉德及其丈夫沈人驊在西花廳合影
撰文:張喜斌
視覺:王學民
統(tǒng)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