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樂認為,父親育兒有獨特價值:“父親是男孩子的榜樣。父親帶娃會讓孩子潛移默化知道怎么成為一個男人,怎么解決問題,怎么處理情緒和社交?!?視覺中國供圖(圖文無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這些實打實的育兒支持可以多些!”90后全職媽媽陳慧得知這一消息后,倍感溫暖。
而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家庭,清晨5點的微光中,25歲的全職爸爸張柏樂刷到育兒補貼新聞,高興過后立即起身,等待他的是忙碌的一天:給1歲的孩子做完輔食后出門買菜,回來后做家務,接著爭分奪秒開始線上工作。當孩子哭鬧時,他需要立刻放下工作去哄抱?!肮ぷ鲿r間完全不確定,就像旁邊有個隨時會爆的小炸彈。”
在中國家庭的傳統(tǒng)分工中,母親通常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然而,這種固定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親所打破。從金融行業(yè)辭職的黃凱便是其中一員?!跋裎覀冞@樣的全職爸爸,其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孤單’。”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社交媒體上隨手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全職爸爸在分享自己的育兒日常和心得?!备屗星猩眢w會的是本地社群的聯(lián)結——他加入一個全職爸爸交流群,群里有四五十位成員,大家時常在線上分享經驗、線下“抱團取暖”。這些“同路人”,讓他真切感受到一種新趨勢正在萌發(fā)。
然而,當爸爸們踏入家庭育兒領域時,他們發(fā)現(xiàn)無關性別,全職育兒面對的喜怒哀樂“萬變不離其宗”。這份全年無休的育兒“工作”,沒有工資條,卻同樣渴望著社會的“看見”與價值的認可。
回歸家庭:理性計算與愛的驅動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父親選擇回歸家庭,背后驅動他們的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復雜的現(xiàn)實考量與深沉的責任感。
精打細算的經濟賬往往是起點。今年36歲的全職爸爸黃凱,他回歸家庭的決定經過了縝密的財務推演:“父母年紀大,身體每況愈下,現(xiàn)實不太允許他們幫帶小孩。老婆的事業(yè)也處于上升期,但我的事業(yè)處于平臺期,未來跳槽的話可能還會降薪……我們算了一下,如果請育兒嫂,實際收支還不如我全職帶,而且育兒嫂的陪伴質量也沒有自己帶好?!苯洕硇耘c育兒質量的雙重考量,推動了黃凱一家的選擇。
對孩子成長的深度考量是更核心的動力。黃凱發(fā)現(xiàn),“隔輩親”在育兒上存在局限:“老人在孫輩面前是無法立規(guī)矩的……孩子天然會試探大人的行為底線。比如吃飯時想玩玩具,爺爺奶奶肯定就說‘給你玩,開心就好’,實際上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塑造很不好?!痹緩氖陆ㄖ袠I(yè)的全職爸爸李陽也同樣憂慮,“如果繼續(xù)外派,對家里虧欠太多……我身邊80%的同事都照顧不了家,跟孩子關系也不好?!?/p>
張柏樂則從心理學角度闡釋了父親育兒的獨特價值:“父親是男孩子的榜樣。父親帶娃會讓孩子潛移默化知道怎么成為一個男人,怎么解決問題,怎么處理情緒和社交?!彼J為,父親是孩子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外人”,父子關系直接影響孩子未來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
夫妻協(xié)商與充分準備是“全職爸爸家庭”成立的重要基石。黃凱的決定也是夫妻共同討論的結果。妻子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她認為我?guī)Ш⒆訒毿模榫w調節(jié)能力更強,她相信我做得比她更好。”成為全職爸爸前,黃凱做了充分準備:學習兒童心理學,提前購買并研究適齡繪本,規(guī)劃家庭經濟,加入本地全職爸爸群交流資源,并與妻子明確了家庭分工。
李陽在正式辭職前,向領導申請了一個月的“緩沖期”,在家體驗全職帶娃?!按_實比上班累多了……孩子精力比你旺盛得多,他玩起來一天都不睡。”親身體驗讓他體會到了妻子之前的辛苦,也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然而,缺乏家庭支持與理解的育兒之路則布滿荊棘。陳慧選擇回歸家庭源于對公婆教育方式的不認同。但這并未獲得丈夫以及其他家人的理解,反而被指責“沒苦硬吃”“自找的”。這種缺乏協(xié)商和認可的處境,極大加劇了她育兒的艱難。這種因角色選擇而遭遇的壓力,再次印證了全職帶娃困境的核心在于“處境”而非性別。
陳慧希望政府或社區(qū)能提供免費室內兒童活動空間,配備一些玩具和育兒設施,“這樣媽媽把孩子往那一放,能得到一點喘息時間,喝杯咖啡,跟人聊聊天?!?視覺中國供圖(圖文無關)
相似困境:無關性別,只關處境
孩子得到家長足夠的陪伴后,效果顯著。
黃凱的孩子會主動告訴爺爺奶奶,吃飯的時候不能玩玩具,做事情的時候要專心。
陳慧則發(fā)現(xiàn),總是鼓勵孩子多探索、多嘗試,孩子的性格不再怯生生?!吧⒆忧?,我學過許多心理學相關知識,我會嘗試跟孩子建立健康的關系。當看到孩子快樂成長,作為全職媽媽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然而,全職帶娃并不總能被回饋蜜糖。
“比上班還辛苦些?!秉S凱這樣總結自己的帶娃生活。帶娃后,他每天的時間被切割得嚴絲合縫:早晨8點半前準備好早餐,給孩子熱奶;9點送孩子上體能課;11點回來做午餐;下午帶孩子午睡后收拾玩具、準備水果,再出門進行戶外活動;傍晚6點做晚餐,之后給孩子洗澡、哄睡……時間在重復的育兒事務中流逝。
社交的孤島化是李陽全職帶娃后最先遇到的難題。帶孩子到小區(qū)樓下活動時,發(fā)現(xiàn)周圍幾乎清一色是媽媽或老人?!按蟛糠诌€是媽媽或者是奶奶、姥姥在帶娃,我不太好融入。”
張柏樂則幾乎完全失去了社交。“社交需要心力,帶娃出去不方便,娃鬧大家也都玩不好。”他的世界只剩下帶娃和線上工作兩件事。
價值感缺失與外界質疑更如影隨形?!巴掠袝r候會開玩笑說我是‘吃軟飯’,親戚會說男人帶孩子‘沒什么出息’?!秉S凱坦言,雖然這些多是暗示,但“或多或少會讓人有些不舒服”?!安粌H是對全職爸爸,對全職媽媽也并不認可?!标惢壑v述自己帶娃在小區(qū)玩時,有很多歲數(shù)較大的鄰居會質疑“你哺乳期不是過了嗎?你產假不是過了嗎?你怎么還沒上班?”也會有善意提醒:年輕人不上班不行的,公公婆婆和你老公都會瞧不起你的,還是要有一份工作。
張柏樂告訴記者:“無論男女,如果說一個人在帶娃的過程中受到外界輿論的質疑,外界環(huán)境沒有給予他/她足夠的價值認可,或者說他/她的配偶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會抑郁的。”他點出了全職育兒者抑郁的核心——隱形勞動不被看見、不被認可。
這種“隱形勞動”的繁重,全職媽媽陳慧有切膚之痛。她的一天從孩子醒來便高速運轉,帶娃、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全職在家,基本上不要想有太多自己的時間?!倍@一切付出,卻被家人一句“你又不上班”輕易抹殺。陳慧的丈夫就曾抱怨:“你現(xiàn)在又不掙錢,東西都是我在買,你花的都是我的。”
健康透支與重返職場的憂慮同樣籠罩著他們。很長一段時間,張柏樂每天只能睡五六個小時,晝夜顛倒更是陳慧的常態(tài)。在互聯(lián)網某社交論壇上,一位全職爸爸寫下:一個人事朋友告訴我,空窗期如果是在全職帶娃,面試官會認為這個人抗壓能力差,斗志不強,與社會脫鉤。即使你成功入職,領導也會擔心你無法完全擺脫家庭的負擔?!八?,全職帶娃可以,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yè)。要是暫時沒有能干的,就提升自己的各項技能,為以后打算?!痹u論區(qū)的這個高贊回復,寫下了許多全職爸爸和媽媽的心聲。
黃凱每天下午都會抽出些時間來學習金融知識,而張柏樂則利用兼職打造“全職爸爸”自媒體賬號,分享帶娃心得。陳慧也開通了自媒體賬號,每周都會強迫自己寫些東西,“我的育兒經歷也是我的案例積累”,未來她希望做親子主播,幫助更多全職在家?guī)薜娜恕?/p>
共同呼喚:看見價值,完善支持體系
面對“半是蜜糖半是憂”的處境,這些全職爸爸媽媽發(fā)出了呼聲——
社會對誰來帶孩子的觀念亟待去性別化,公共設施也需打破性別預設。黃凱每周都會遭遇尷尬,因為公共空間設計有盲區(qū):“爸爸帶娃最大的困擾就是出門在外,很多公共場所的育兒室都是母嬰室,并且貼著‘男士止步’的標識,期待增加男士可進入的育嬰室?!爆F(xiàn)實中,他常常被迫在男廁地上或隔間里艱難地給孩子換尿布。他渴望更包容的設計:“將母嬰室改為育兒室,或在男廁旁邊洗手間放一個折疊尿布臺就挺好?!彼磳ο忍斓男詣e分工思維,“不論是父親帶娃還是母親帶娃,大家都是為了家庭整體越來越好,不要把關注點過多放在性別上?!?/p>
陳慧則希望能夠提供更優(yōu)質的托育服務,由政府或社區(qū)提供免費室內兒童活動空間,配備一些玩具和育兒設施?!斑@樣媽媽把孩子往那一放,能得到一點喘息時間,喝杯咖啡,跟人聊聊天?!彼龝诚胫?。
經濟支持至關重要,陳慧對新出臺的育兒補貼新政感到振奮,這無疑是減輕負擔的積極信號。然而,更嚴峻的挑戰(zhàn)在于職場對“育兒空窗期”的接納。“我32歲才生孩子,陪孩子到3歲正好35歲,而35歲正是許多企業(yè)的招工年齡上限?!彼M髽I(yè)能釋放更多適合重返職場的父母的崗位,破除“35歲門檻”和“媽媽崗”這類隱形歧視標簽。
黃凱計劃未來求職時,坦然面對公司人事關于職業(yè)空窗期的詢問:“雖然是在帶孩子,但自己的能力并沒有退步……把家庭放第一位沒什么問題。”他相信這份責任感本身值得尊重。
張柏樂雖以“全職爸爸”身份獲得自媒體關注,但他清醒地指出社會關注重心的偏差:“這個社會不需要對全職爸爸有太多關注,應該更多關注全職媽媽,以及所有全職育兒者不被看見的付出?!彼忉?,全職媽媽面臨更嚴苛的輿論環(huán)境(被視為理所當然)和更大的身體代價(生育損傷),而社會對爸爸帶娃的“稀奇”眼光,恰恰反襯出對育兒價值整體認知的偏差——真正稀缺的,是對“親職”勞動發(fā)自內心的珍視。
當黃凱在母嬰室門外徘徊等待,當張柏樂在凌晨邊工作邊哄睡,當陳慧在廚房匆忙扒飯照料孩子……他們都在為一個共同的信念付出——給孩子更好的陪伴起點。剛剛落地的育兒補貼制度,是國家為這份付出提供的經濟后盾。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柏樂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