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被爭奪數(shù)十年的土地,20年前的撤離宣言猶在耳畔,如今卻要迎來全面重占的風暴。以色列政府證實,計劃重新全面控制加沙地帶,這距離2005年撤軍恰好20年。這場持續(xù)近20個月的沖突,正站在危險的轉折點上——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向哈馬斯發(fā)出的最后通牒:要么釋放所有人質并解除武裝,要么接受全面軍事占領。
當前的僵局早已讓雙方筋疲力盡。以軍已控制加沙75%區(qū)域,但哈馬斯仍掌握20%以上土地;約50名人質仍被扣押,其中至少20人存活。以色列最初設定的"消滅哈馬斯"與"解救人質"雙目標均未實現(xiàn),兩次?;鹫勁嗅尫挪糠秩速|后,自7月6日起的新一輪談判徹底陷入停滯,軍事施壓也未能奏效。加沙正遭遇"災難性饑荒",國際社會的譴責聲浪日益高漲,寧夏大學牛新春指出:"局勢已拖無可拖,必須做最終決策。"
加沙地帶(資料圖)
以色列內(nèi)部正上演激烈的路線之爭。以軍總參謀長扎米爾提出"圍困方案",主張對加沙城及中部難民營實施包圍,以大規(guī)?;鹆ο魅跷溲b后再有限度進入,旨在降低人質與以軍風險,避免陷入巷戰(zhàn)泥潭,最終通過消耗戰(zhàn)推動協(xié)議達成。
而總理力推的"分階段占領方案"則更為激進:先要求加沙城90萬-100萬居民撤離,經(jīng)數(shù)周物資轉運與平民轉移后,投入4-6個師兵力(可能動員預備役),分階段全面占領,行動預計持續(xù)4-5個月,還計劃討論永久控制以加邊界地區(qū)。
這場博弈引發(fā)的反對聲浪席卷以色列。以軍總參謀長、三大情報機構前領導人及前總理巴拉克均表示反對,認為此舉將危及人質安全,譴責極右翼勢力"以國家為質"拖延沖突。8月6日,大批民眾在加沙邊境抗議,背著面粉袋舉著巴勒斯坦兒童照片高喊:"占領只會帶來更多死亡";特拉維夫國防軍總部外,人質家屬呼吁"立即停火救人"。反對黨領袖拉皮德直言,占領計劃在軍事、道德、經(jīng)濟層面都是"災難性決策"。
內(nèi)塔尼亞胡(資料圖)
但支持力量同樣不容小覷。內(nèi)塔尼亞胡聯(lián)合國防部長及兩名極右翼閣員構成核心支持圈,軍方雖反對卻承諾"執(zhí)行政治決策"。美國前總統(tǒng)的模糊表態(tài)被解讀為"開綠燈",讓安全內(nèi)閣通過動議的可能性陡增。
即便方案通過,實施之路仍布滿荊棘。軍事上,全面占領需投入5-6萬兵力,而以軍常備軍僅15-16萬,3-5年的長期駐軍可能引發(fā)嚴重厭戰(zhàn)情緒;若戰(zhàn)事蔓延至難民營等人質可能藏匿的密集區(qū),傷亡風險將急劇攀升。
政治上,70%以色列民眾支持"人質優(yōu)先",而占領意味著"消滅哈馬斯優(yōu)先",這種矛盾可能激化國內(nèi)動蕩。戰(zhàn)后管理更是無解:極右翼主張吞并加沙遭國際反對,法塔赫接管能力存疑,扶持本地政權缺乏基礎,重復1967-2005年軍事管制的老路則需付出高昂代價。
聯(lián)合國(資料圖)
國際社會的反應早已白熱化。埃及總統(tǒng)譴責以色列制造"饑荒與種族滅絕",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公開會上中方敦促立即?;?。美國一面放任以色列行動,一面于7月31日制裁巴勒斯坦官員,被中方斥為"黑白顛倒",而法、英、加等國及沙特正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形成鮮明對立。
這場豪賭的后果難以預料。加沙人道危機已瀕臨崩潰,目前每日僅92輛援助卡車進入,不足需求的14%,全面開戰(zhàn)可能導致饑荒失控。
撤出20年后的重大決策,是破局之棋還是深淵之步?在加沙焦土之上,這場最后的通牒,注定要以無數(shù)人的命運為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