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外長趙顯聲稱中國迅速增長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成為了各方的競爭對手。對此,韓國會與美日合作確保國際秩序不受中國威脅。一直以來,中國的發(fā)展都是通過自身努力,走的是和平發(fā)展道路,從未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而中國在南海和黃海的行動,也都是基于自身主權和合法權益,韓國外長的這番言論,在我看來,無疑是對中國發(fā)展的錯誤認知。
值得一提,在這之前,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明確表示將不會出席“9.3”閱兵式。這一次,可見韓國沒有遮掩,也沒有模糊,公然對我們攤了牌。趙顯在專訪中強調(diào):“我們愿與中方保持良好關系,也希望中國遵守國際法。”這句話看似溫和,實則暗藏鋒芒?!霸概c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是外交辭令的標配,但緊隨其后的是“確保國際秩序不受中國威脅”,這已經(jīng)不是暗示,而是明示:韓國認為中國是“秩序的挑戰(zhàn)者”,而非“秩序的維護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趙顯將中國與“國際秩序”對立起來,并明確表示將與美日合作應對中國。這種表態(tài),已經(jīng)意味著韓國在中美之間的天平,正在向美國一側加速傾斜。還記得李在明上臺之初,曾釋放出“盡快改善韓中關系”的信號。但現(xiàn)實卻是,韓國在軍事、外交、輿論層面,持續(xù)強化與美日聯(lián)動,對中國保持高度警惕。
不出席“9·3”閱兵式,是韓國對華態(tài)度的一個轉(zhuǎn)折點。閱兵式不僅是紀念儀式,更是政治信號。李在明的缺席,意味著韓國不愿意在象征層面與中國站在一起。而趙顯的“攤牌式”發(fā)言,則是在實質(zhì)層面進一步拉開距離。所謂“實用外交”,在韓國的語境下,已經(jīng)變成了“以美為綱、以日為伴、對華設防”的代名詞。不過就如上述所說,韓國對于我們的發(fā)展完全是錯誤的認知。我認為,韓國對中國的認知,建立在三個誤判之上。
第一,誤判中國的發(fā)展意圖。中國從未將韓國視為戰(zhàn)略對手,更無意挑戰(zhàn)韓國的安全利益。中國對黃海、南海的主權主張,是基于歷史與法理,而非擴張主義。韓國將其解讀為“威脅”,是對中國政策的誤讀。第二,誤判美國的長期可靠性。韓國將安全賭注押在美國身上,卻忽視了美國“戰(zhàn)略收縮”的趨勢。從阿富汗撤軍到對烏克蘭的“有限支援”,美國的盟友體系正在經(jīng)歷信任危機。一旦半島局勢突變,韓國能否真正依賴美國,仍是未知數(shù)。第三,誤判自身的戰(zhàn)略價值。韓國認為自己在美日韓三角中扮演關鍵角色,但現(xiàn)實是,日本才是美國在亞太的“第一島鏈”核心。韓國若過度親美,最終可能淪為“戰(zhàn)略附庸”,而非“戰(zhàn)略支點”。
當然,趙顯的表態(tài)并不意味著中韓將走向全面對抗,但標志著兩國關系進入“冷和平”階段。比如,高層互動減少;比如,經(jīng)濟合作降溫;比如,安全互信崩塌??傊?,面對韓國的“攤牌”,中國今后不得不干兩件事:既要斗爭,也要留余地。韓國外長趙顯的“攤牌”,是中韓關系的一次“壓力測試”。它提醒我們:在亞太地緣政治的棋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韓國選擇了站在美國一邊,這是它的權利。但它也必須承擔選擇的代價:失去中國這個最大貿(mào)易伙伴的戰(zhàn)略信任,淪為大國博弈的“前線”。而中國,無需憤怒,只需冷靜。因為歷史終將證明:誰才是真正的朋友,誰只是過客。
參考資料:
韓國外長:愿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