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來自華盛頓的采訪稿,把身在韓國的李在明驚出一身冷汗。事情是這樣的,在接受采訪時,韓國外長趙顯先是對“中國崛起”表示高度警惕,緊接著又補一句“希望中國遵守國際法”,短短兩句話,把首爾好不容易維持的“微妙平衡”差點掀翻。雖然說這些年來,韓國跟在美國身后沒少針對中國搞事情,在此背景下,趙顯的這番話也不算太新鮮,但在李在明政府上臺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很難不讓人懷疑尹錫悅時代的“美日一邊倒又要回來了”。
畢竟李在明一上臺可就喊著““實用主義平衡外交”的口頭,如今外長在大洋彼岸“唱反調”,這不是搞事情嗎?還是說,這就是李在明政府授意的?消息一出,韓國媒體嗅到風向,紛紛用“驚出冷汗”形容總統(tǒng)府反應。據(jù)悉,李在明連夜下令總統(tǒng)府發(fā)澄清聲明,并通過私人渠道向北京傳話,“千萬別誤會”。這操作像極了考試打小抄被抓,趕緊舉手補充:“老師,我剛剛寫錯答案了!”那么話說回來,韓國外長的發(fā)言到底是“試探氣球”還是“真心話”?氣球升空,看看北京的雷達會不會響;如果反應強烈,再用總統(tǒng)府聲明“找補”。
事實上,這套“先放后收”的把戲,韓國政壇并不陌生。2017 年薩德事件后,文在寅政府也曾用“三不一限”滅火。只不過今天的國際環(huán)境更兇險:美國正在逼盟友“納投名狀”。五角大樓已要求韓國在臺海沖突時提供情報、后勤乃至港口支援;駐韓美軍正從“半島專守”轉向“印太機動”。一句話,首爾被綁上戰(zhàn)車的概率越來越大?,F(xiàn)在的韓國,無異于是在夾縫中生存。這3把刀,也已經(jīng)把李在明夾成了三明治。
第一:美國的安全刀。一旦美軍需要,韓國敢說“不”嗎?駐韓美軍司令部就在首爾龍山,戰(zhàn)時指揮權至今沒收回;第二:中國的經(jīng)濟刀:中國連續(xù) 20 年穩(wěn)居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占韓國出口四分之一。芯片、電池、化妝品,哪一樣離得開中國市場?第三:半島問題的杠桿刀:朝鮮 7 月剛試射洲際導彈,半島局勢升溫時,真正能按下“暫停鍵”的只有北京。
對于李在明來說,現(xiàn)下往前一步是美國的槍林彈雨,退后一步是中國市場的萬丈深淵??偨y(tǒng)府的“找補”能滅火嗎?總統(tǒng)府聲明里有一句關鍵表述:“韓中兩國雖然存在分歧,但持續(xù)努力構建致力于民生、地區(qū)穩(wěn)定與繁榮的韓中關系。”翻譯成大白話:我們吵歸吵,生意還是要做,鄰居還是要處。但北京信不信,是另一回事。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此前回應:“希望韓方言行一致,推動中韓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潛臺詞:別光說不練。
所以,短期看,韓國大概率會繼續(xù)“打太極”。對美依舊是口頭配合,行動留余地。真到臺海有事,先拖字訣,再看局勢。對華則是經(jīng)貿繼續(xù)熱絡,政治降溫,避免正面沖撞。至于對內,用“半島和平”當擋箭牌,對沖美國壓力——“我們得先顧北邊”。長期看,韓國必須回答一個靈魂問題:當美國要求“選邊站”的那一刻,首爾有沒有勇氣說“不”?答案可能要到下一次臺海危機才能揭曉。趙顯的一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韓國外交的局促與尷尬。李在明的冷汗,其實是大國夾縫中小國的常態(tài)。氣球已經(jīng)放飛,接下來就看風向如何轉了。
參考資料:
外長發(fā)表涉華言論,韓總統(tǒng)室澄清【環(huán)球時報】
韓外長最新涉華表態(tài):在與美日開展合作同時,也將努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環(huán)球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