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學姐的口袋”,了解更多內(nèi)容
文稿 | 學姐的口袋
視頻 | 學姐的口袋
01
過度女權,正成為中國經(jīng)濟重大風險障礙。
這話不是我說的,這是商務部專家梅新育說的。
02
8月7日,不少自媒體爆料:“香港浸會大學已于2025年8月6日,正式將楊X媛從擬錄取博士生名單中移除”,還配上“對學術誠信與道德底線的表態(tài)”之類的評語。
這條消息,讓不少人直呼大快人心。
結果沒多久,相關的報道紛紛被刪,因為浸會大學,目前沒發(fā)過這樣的消息,錄取名單也沒公布。
也就是說,這極有可能是一條假消息。
03
7月,法院一審判決男生肖某無罪,駁回了楊某媛全部指控。
案子結束沒幾天,梅新育博士就發(fā)文說,自己7月17日剛寫了篇《過度女權,正成中國經(jīng)濟重大風險障礙》,結果一個星期后就出了武大這事,也算是一種提前預見了。
04
梅博士的觀點可以總結為一個詞:“不平衡”。
他說,婚姻家庭法規(guī)的某些條款,讓部分人有了“低成本獲利”的機會,比如離婚財產(chǎn)分配、婚內(nèi)補償?shù)龋屢恍┠行院图彝ピ谫I房投資時猶豫不決,進而影響內(nèi)需和經(jīng)濟活力。
與此同時,有博主扒出楊某媛碩士論文的多處BUG,不僅存在十幾處硬傷,還虛構了一部不存在的“2001年離婚法”,數(shù)據(jù)有誤,文獻重復,錯字連篇。
于是,公眾的憤怒,已經(jīng)不只是針對某個人,而是對整個制度的質疑:為什么這樣的行為,能一路開綠燈?
可如果你只盯著她論文的槽點,可能還沒抓到重點。
梅博士那句話才是關鍵,“過度女權,正成為中國經(jīng)濟重大風險障礙?!?/p>
05
聽著很經(jīng)濟學,但放到這些事件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 當規(guī)則的天平嚴重傾斜,必然會有人鉆空子,而被傷害的那一方,不僅難以翻身,還要付出更高成本去維權。
上期節(jié)目我說過自己的拙見:武漢大學圖書館這件事,從頭到尾,都不是“性別戰(zhàn)爭”,而是一場“規(guī)則戰(zhàn)”。
當今社會,過分夸大女性的作用,過分貶損男性的支撐,過分凸顯兩性的對立,都是不懷好意的惡念。
我說這些話不是要挑戰(zhàn)什么女權,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有一些過度女權的行為,其實它最傷害真正女性的尊嚴和權利,甚至丑化了普通女性的形象。
06
比如,有人通過濫用制度漏洞,惡意指控男性,借此看似獲得了短期的“勝利”。但長遠來看,是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女性陷入了困境。
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類似的案例:
一位名叫弦子的女性,憑借一篇毫無證據(jù)的小作文,成功將央視主持人朱軍誣陷為性騷擾犯,導致他一度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直至身敗名裂。
最終,法院判決朱軍勝訴,證明賢子的指控完全是子虛烏有,但朱軍的職業(yè)生涯已經(jīng)無法恢復,而弦子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憑借這個事件一躍成為了網(wǎng)絡紅人,甚至開始接受國際媒體采訪。
對于那些被誣陷的人來說,往往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錢,才能重新捍衛(wèi)自己的清白。
更糟糕的是,這種行為幾乎沒有什么成本,因此很多人都開始趨之若鶩。
這種“高性價比”的惡行,本質上是在“鼓勵”更多人鋌而走險,鼓勵加引號啊。
07
其實,中國古代早就想明白了這個道理。
有個很硬核的法律叫“誣告反坐”,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
就是:你誣告別人什么罪名,查明是假的,那罪名就反過來套在你頭上。
這樣做的好處很簡單:
第一,防止有人空口白牙毀人清白;
第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不過,這條法律在現(xiàn)代被取消了。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造謠、誣告幾乎零成本,受害方要花費巨大精力、金錢才能反擊。
大多數(shù)人沒有精力打這種“持久戰(zhàn)”,于是加害者反而能全身而退。
08
更可怕的是,這類事件會制造一個錯誤的示范效應。
就像上面朱軍案一樣。
如果誣告者能不受懲罰甚至還得到了種種好處,那么同類人就會被鼓勵:原來這樣也能行。
而真正的受害者,到時反而可能因為公眾懷疑而受影響,畢竟你說自己被性騷擾,人家第一反應可能是:“不會又是碰瓷吧?”
這就是“狼來了”的故事了。
長此以往,誰都不敢相信誰,社會信任度直線下降。
這不是性別對立的問題,這是規(guī)則失衡的問題。
09
所以,這個案子真正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一個加害者的道德水平有多差,還在于:制度能不能及時修正漏洞,能不能讓誣告者付出代價,讓清白者得到保護。
從法律上,可以討論恢復某種形式的“誣告反坐”,讓撒謊的人付出應有的成本。
10
你看,類似于朱軍案中弦子這種事件,通過“性別身份”來站上道德制高點,然后利用這一身份,來對他人進行攻擊和壓迫。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女權”的定義與實踐。
看到這里的朋友,一定能明白我在講什么。
身為女性,我絕不是在挑戰(zhàn)女權,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過度女權”的問題。
女權的初衷,是讓女性擁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改變長久以來的性別不公。
但當它被過度使用,注意,我這里說的是被過度使用,甚至被一些人利用作為“權力工具”時,它所帶來的不公和混亂,比那些歷史上的不平等更為可怕。
因為,社會的公正和良知,都建立在我們對“底線”的堅持上。
11
所以整個社會要做到的,是讓“女權”回歸理性,給每個人一個公平公正的機會,而不是讓它成為一種新的壓迫工具。
過分夸大女性的作用,過分貶損男性的支撐,過分強調(diào)兩性的對立,這種做法最終只會將我們,帶向一個更為混亂的社會。
12
我想到一句話:“常識就是要把人當人看。”
如果我們總是盲目追求某一方的利益,忽視了對另一方的公平和人性化考慮,最終將陷入一個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的世界。
社會能正常運轉的基礎,是人人都能在平等與尊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3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讓善者得善,惡者得惡,而不是讓惡行者成為贏家、受害者被壓垮。
否則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誣陷、被網(wǎng)絡審判、被成本逼到放棄的人。
底線這種東西,失一次是個案,失多了那就是環(huán)境了。
我們維護的,不只是某個人的清白,而是整個社會的清醒和秩序。
文稿 | 學姐的口袋
視頻 | 學姐的口袋
圖片 | 網(wǎng) 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