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天,一個英國姑娘在南京看完電影《鴉片戰(zhàn)爭》,當(dāng)場愣住。她念了十幾年書,竟從沒聽說過英國靠賣鴉片打過仗。
她翻遍英國課本,連“戰(zhàn)爭”兩個字都沒有。這事兒要是瞎編,那還好說,可一查資料,全是真的??蓡栴}來了:英國政府,為什么連“戰(zhàn)爭”兩個字都不肯承認?
電影里的戰(zhàn)爭,課本上的空白
1997年的夏天,南京。22歲的藍詩玲,一個從倫敦來的姑娘,蹬著單車,穿著一件白T恤和牛仔褲,背著相機,在玄武湖邊吹風(fēng)。誰也沒想到,就在這趟旅行里,她的人生軌跡被一場戰(zhàn)爭拽了個彎。
她先是看了一部謝晉導(dǎo)演拍的電影,名字就叫《鴉片戰(zhàn)爭》。她一邊看一邊瞪眼睛,那表情跟被人當(dāng)場揭穿“皇室吃炸魚薯條蘸蛋黃醬”一樣震驚:英國人,居然用炮艦打過中國?而且打完還逼中國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
她一邊琢磨,一邊順道去了《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一走進去那更炸裂了,墻上貼著條約副本,寫得清清楚楚: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她嘟囔了一句:“我怎么從沒聽說過?”
真不是她記性不好,是因為——她的課本上,壓根就沒這回事。鴉片戰(zhàn)爭?歷史老師輕輕帶過;戰(zhàn)爭責(zé)任?沒人提;炮艦?最多當(dāng)個遠東探險小插曲。
這姑娘回到英國后,一邊查資料,一邊磨牙,最后干脆擼起袖子,花幾年時間寫了本書,名字就叫《鴉片戰(zhàn)爭》。她說得直白:英國人,得面對這段歷史。
可問題來了——面對個啥呢?連“戰(zhàn)爭”兩個字,英國政府都不承認。按他們說法,這是“遠東沖突”,或者“貿(mào)易摩擦”,有時干脆一句“東印度公司參與的行動”就打發(fā)了。
怎么,鴉片自己飄到中國去的?還是中國人發(fā)瘋了,主動沖英國船隊開炮?
這要不是“睜眼說瞎話”,都對不起帝國那副冷漠臉。
名場面:白銀換茶,毒品換命
說起這事兒,還得倒回到18世紀末,英國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打著喝茶的名義,把鴉片當(dāng)“殺器”投進中國的。
當(dāng)時的英格蘭人啊,最上頭的不是酒,是茶。一杯龍井下肚,連那紳士的眉毛都能笑成八字彎。問題是,這茶葉哪來的?從中國買啊。
你說買就買唄,但買得太多了——還都是用白銀結(jié)賬。那時候的中國壓根看不上英國貨:你蒸汽機牛,你有呢絨傘,可人家大清朝還穿著馬褂寫毛筆字呢,誰用得上你那破銅爛鐵?
于是英國人憋了個大招,拐了個彎:不如從印度種點鴉片,用鴉片換白銀,再拿白銀去買茶葉。就這么一折騰,成了!
他們的操作是這樣的——在孟加拉搞種植基地,加爾各答搞拍賣市場,然后交給英國商人運輸?shù)街袊鴱V東,最后由中國本地的走私客轉(zhuǎn)運內(nèi)地。
這一套流程,比今天的金融套利還專業(yè)。唯一的問題是——鴉片在中國是違法的。
可那時候的中國,法律跟豆腐紙差不多,能管得住小偷,管不住背后站著炮艦的洋行。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裝上船,穿過半個地球,到達廣州的碼頭,一幫本地“關(guān)系戶”早就候著。你以為是交易?其實是毒品批發(fā)大會。什么禁令、什么律法,全靠一張銀票抹平。連清朝海關(guān)的官吏都被收買得底褲朝天。
最后是啥結(jié)果?上百萬中國人淪為癮君子,整天靠著吞云吐霧茍延殘喘。
點火的是誰?誰在遞火柴?
直到1839年,林則徐火了。他不是沒見過世面,而是看得太清楚——這玩意兒,不是一般的禍害,是能讓一個國家從脊梁到骨頭都斷光的慢性毒藥。
他下了一道命令:查!封!燒!
接下來,出現(xiàn)了一場經(jīng)典名場面:虎門銷煙。
廣東口岸上堆著上萬箱鴉片,被倒入挖好的大池子里,用生石灰攪拌,再往池里放海水?,F(xiàn)場白煙四起,人群激動,林則徐站在臺上,臉黑如鍋底。
可這邊剛銷煙,另一邊的英國人就急了:我的貨?。∵@不是燒貨,是燒我的錢、燒我的議員席位、燒我東印度公司的利潤表!
所以英國干嘛?直接派炮艦來了。怎么說呢,用現(xiàn)在的話講,這場“貿(mào)易糾紛”的解決方式就是“武力追債”。
炮艦到了廣州,炸了一通,然后一路北上打到天津,沿??诎兑宦坊鸸狻?/p>
而當(dāng)時清朝根本就沒準備好,水師兵力羸弱、武器老舊,還以為自己坐擁天朝上國,結(jié)果被人打得連夜退兵。最后簽了個不平等條約,割了香港島,賠款兩千一百萬銀元,開通五口通商,還得“協(xié)商”稅率。
你要說這不是戰(zhàn)爭,那得問問世界上哪場戰(zhàn)爭能打成這樣。
英國課本上的“失憶癥”
問題是,這么一場翻天覆地的大事,在英國居然成了“小插曲”。
英國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zhàn)爭的描寫,輕描淡寫得堪稱奇觀:
有的教材干脆略過。
有的用“conflict in the Far East”(遠東沖突)糊弄。
有的說成是“貿(mào)易對抗下的外交摩擦”。
更有甚者,根本不提林則徐,也不說鴉片。
說白了,英國不承認這是一場“戰(zhàn)爭”,因為承認了就要面對責(zé)任,面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事實。
你想啊,一場戰(zhàn)爭的名字,若真加上“鴉片”兩個字,那臉得往哪擱?這就相當(dāng)于自己寫了個標題叫《我為賣毒品打過仗》……哪國政府受得了?
所以干脆就不提,課本不寫,公眾不記。鴉片戰(zhàn)爭,就成了一個“集體性失憶”的產(chǎn)物。
一邊忘記,一邊清算
英國忘了,可中國沒忘。
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什么?是一連串的“打開國門”:
《南京條約》簽完,接著又有《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美國、法國都來“分杯羹”。
十幾年后又來一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更狠的條款一籮筐。
北京被火燒圓明園,賠款額度翻倍,國力一路下滑,社會動蕩不斷。
這不是一場戰(zhàn)爭,這是一個連環(huán)計,一次打斷中國近代脊梁的長鏈反應(yīng)。
可西方國家在歷史書里,是怎么寫的?用的詞叫“treaty ports expansion”(條約港口擴展)、“opening of China”(中國的開放)……一副“帶你走向世界”的姿態(tài)。
實際上,打開的是炮口,掏空的是國庫。
戰(zhàn)爭的定義,誰來決定?
問題回到開頭:為什么英國政府不承認這是一場戰(zhàn)爭?
因為如果承認,他們就得承認:
自己是為了販毒打仗;
自己打的不是“自由貿(mào)易之戰(zhàn)”,而是“鴉片走私保衛(wèi)戰(zhàn)”;
自己不是文明的傳播者,而是鴉片的軍火商。
一旦承認這些,就等于承認了歷史的污點,承認了帝國主義的嘴臉——可這與他們長期塑造的“光輝殖民史”形象相沖突。
于是,他們選擇把戰(zhàn)爭從語義里拿掉,把“鴉片戰(zhàn)爭”變成“遠東事件”或者干脆不提,教科書跳過、博物館忽略、政府文件避開。
但這段歷史就像壓在地板下的火種,藏得再深,一翻舊賬就冒出來。
歷史不是擺設(shè)
藍詩玲說,她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替中國喊冤,而是為了讓英國人清楚一件事:你可以不記得,但歷史不會忘。
鴉片戰(zhàn)爭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個時代的利益黑洞,也照出兩個國家對待過去的態(tài)度。
對中國而言,這是傷痕,是警醒,是教訓(xùn);對英國而言,若真誠面對,是反省,是教育,是救贖。
一場戰(zhàn)爭的名字,不該由勝者來定,也不該由忘者來改。因為歷史,不是擺設(shè),更不是裝飾。
參考資料:
鴉片戰(zhàn)爭是怎樣爆發(fā)的.中國青年報.2005-6-25
藍詩玲談鴉片戰(zhàn)爭:在英國這場戰(zhàn)爭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新京報.2015-8-2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