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爺 爺發(fā)現(xiàn)了一株野稻
解決了幾十億人的吃飯問題
我黨齡快50年了
要是(我的發(fā)現(xiàn))
有研究開發(fā)利用的價值
我也對國家作出貢獻了……”
近日
71歲的宋學禮老人
來到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大廳
他胸前的黨員徽章格外醒目
手里緊攥著一束
自己采集的疑似野生稻植株
還有一封手寫的介紹信
字字句句都透著對科研的熱忱
“這種植物是不是野生的原始旱稻?
不知有沒有研究、開發(fā)、利用的價值?”
介紹信里
滿是樸實的期待
這位來自山東淄博沂源縣的老人
兩個月前在河邊洗臉時
發(fā)現(xiàn)了幾株特別的禾本植物
它長得就像水稻
生長在河邊和山坡上
格外耐旱
宋學禮猜想
這或許是
一株具有研究價值的
野生旱稻
為了弄清它的 “身份”
他獨自一人踏上了赴京之路
只為將這株植物交給科研人員
盼著能為國家的農業(yè)研究出一份力
“他戴著黨(員)徽(章)
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張女士
回憶起初見老人的場景
“他直接來到這里
問有沒有人認識這個樣本”
研究旱稻及野生稻的工作人員
初步判斷
這株植株并非野生稻
但它的耐旱特性
仍讓科研人員看到了潛力
目前
華中農業(yè)大學
湖北洪山實驗室的研究團隊
已與宋學禮老人取得聯(lián)系
該團隊長期致力于野生稻馴化研究
工作人員表示
即便樣本最終被確認不是野生稻
從雜交水稻育種角度看
仍可能藏著 “寶貝”
“如果能從中挖掘到
現(xiàn)有水稻品種所不具備的優(yōu)良基因
對于育種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的科研進度可能也會更快一些”
工作人員透露
樣本抵達武漢后
最快下月就將啟動雜交實驗
測試其與水稻是否存在生殖隔離
黨員徽章
承載著近50年的初心
一束植株
寄托著平凡老人對科研的支持
宋學禮老人
或許不懂專業(yè)的農科技術
但他用最樸素的行動證明
科研的進步
從來都離不開
每一份默默的關注與付出
期待這份跨越千里的赤誠
能在科研的土壤里
綻放出屬于它的價值!
編輯 | 張思逸
責編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jiān)審 | 楊 巍
來源 | 農視網(wǎng)綜合新華每日電訊、經視直播、山東廣播電視報、共青團中央
部分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科普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