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愛讀文章,保持領先!
本文是為紀念《斯瓦爾巴條約》(Svalbard Treaty)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一百周年而發(fā)表的三篇特稿之一,另兩篇作者分別為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和基蘭·穆爾瓦尼(Kieran Mulvaney)。
這位政治學家指出,克里姆林宮的安全焦慮正推動該地區(qū)局勢升級。
烏克蘭2025年的一次關鍵行動——代號“蜘蛛網(wǎng)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因為它用廉價無人機造成了巨大破壞、提升了士氣,還因為它擊中了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一條核心信念:俄羅斯核力量的不可摧毀性。
據(jù)稱,烏克蘭無人機摧毀或擊毀了十余架俄羅斯戰(zhàn)略核轟炸機。十天后,在一次關于俄武器計劃的會議上,普京特意強調(diào)“核三位一體”(陸基、?;c空基核武器)的核心地位,稱其是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保障。
這個信號含蓄卻明確:在“蜘蛛網(wǎng)行動”之后,克里姆林宮似乎將重點從易受攻擊的轟炸機轉(zhuǎn)向潛艇。同月,俄羅斯北方艦隊接收了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波扎爾斯基親王”號(Knyaz’ Pozharsky),進一步鞏固了北極地區(qū)潛艇作為俄方二次核打擊主力的地位。
俄羅斯的北極戰(zhàn)略長期受兩大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驅(qū)動。第一是軍事上的——隨著冰層融化削弱了俄羅斯的天然防線、北約(NATO)存在感擴大,特別是在芬蘭與瑞典分別于2023年和2024年加入北約之后,俄羅斯擔心失去在該地區(qū)的軍事優(yōu)勢。第二是經(jīng)濟上的——俄羅斯依然渴望獲得西方技術以開發(fā)北極難以開采的油氣資源,并重返西方市場。要實現(xiàn)這兩點,至少需要部分緩解制裁。
我與同事近期為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所做的研究——包括采訪多名負責北極事務的俄羅斯官員——顯示,這些不安全感正在加劇。而類似“蜘蛛網(wǎng)行動”的事件,只會進一步強化克里姆林宮將北極視為僅次于烏克蘭的戰(zhàn)略優(yōu)先方向。
俄羅斯將加大對北極民用及軍民兩用基礎設施的投資——過去三年實際支出已增加80%,軍事投入則不詳。同時,它幾乎用國家安全的視角審視北極政策的每一個方面,把氣候科學、原住民事務等原本中立的領域納入國家戰(zhàn)略工具箱。
這種趨勢在未來十年對所有北極國家都構成嚴重風險——尤其對歐洲而言,后者在該地區(qū)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撐,而這種承諾如今已不那么穩(wěn)固。
如果俄歐之間真的爆發(fā)直接軍事沖突——這種情景如今在俄羅斯與北約內(nèi)部都越來越被認真考慮——那么戰(zhàn)火不太可能首先燃起在波蘭或摩爾多瓦,而更可能出現(xiàn)在巴倫支海(Barents Sea)或波羅的海(Baltic Sea),將北歐與波羅的海國家推到未來侵略的最前線。
早在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克里姆林宮就開始重啟蘇聯(lián)時期的“堡壘”(Bastion)戰(zhàn)略——重新軍事化北極海岸線,確??哲?、海軍與陸軍能夠為北極地區(qū)的核潛艇提供屏障。自2022年以來,俄羅斯在該地區(qū)的軍事演習已明顯向東北轉(zhuǎn)移,從挪威海(Norwegian Sea)轉(zhuǎn)向巴倫支海。這反映出克里姆林宮對北極核威懾脆弱性的日益擔憂。
一旦俄羅斯認定與北約開戰(zhàn)不可避免,它很可能先在北極動手。所謂的“先發(fā)制人”特別軍事行動將旨在奪取高緯度北極的重要戰(zhàn)略資產(chǎn)??死锬妨謱m會認為,確保其北極核力量的安全,就如同在烏克蘭一樣,是維持局勢升級控制權的關鍵——其底牌就是暗示可能動用核武。
北極政策日益受尼古拉·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的影響令人擔憂。這位俄羅斯安全會議(Security Council)長期秘書、前聯(lián)邦安全局(FSB)局長、強硬派反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設計者,自2024年中接掌海事委員會(Maritime Board)以來,一直推動更具進攻性的混合行動。在他的領導下,這類行動很可能在整個北歐地區(qū)加劇,目的在于試探北約底線、暴露西方社會的脆弱點。
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正在將一些名義上無關政治、在歐洲極受重視的議題工具化。自2022年以來,俄方加強對代表北極原住民的非政府組織(NGO)的控制,并在聯(lián)合國等國際場合利用這些組織為其洗白形象。出于擔心加深這些社區(qū)內(nèi)部裂痕,西方政府往往不得不配合。類似策略也出現(xiàn)在氣候政策上:作為對制裁與外交孤立的報復,俄羅斯已停止分享重要的北極冰融數(shù)據(jù),削弱了全球?qū)夂蜃兓睦斫?。過去那種務實合作的領域,如今被當作戰(zhàn)略杠桿使用。
也許對歐洲而言最具潛在威脅的是——俄羅斯有可能成功利用共和黨政府的北極雄心為己所用。自2025年2月與華盛頓展開初步接觸以來,俄方一直在推動一種“互利合作”的北極敘事。為此,克里姆林宮成立了一個吸引外國投資的北極項目基金,由長期從事秘密外交的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領導。在“北極液化天然氣-2”(Arctic LNG-2)等大型項目仍因制裁而受阻的情況下,莫斯科急于爭取哪怕是臨時性的緩解。
為了吸引特朗普政府,普京可能會開出一份所謂的“北極大交易”——一種非正式的勢力范圍劃分協(xié)議,讓兩大國在北極各自滿足自己的帝國沖動,同時排擠其他參與者和國際法。這樣的局面將使歐洲陷于兩個強勢極點之間,無法作出有效回應。
即便美國最終放棄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和解希望,這種更陰暗的前景也可能延續(xù)。為了讓唐納德·特朗普保持興趣——從而減少他對克里姆林宮施壓的意愿——普京需要一個能夠激發(fā)他想象力的新大膽構想,而北極可能正是完美的載體?!?/p>
米哈伊爾·科明(Mikhail Komin)系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