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曾經的女排隊長,為啥兩人的差距咋這么大?
郎平在美國養(yǎng)老,偶爾回國參加活動,而曾經的五連冠隊長楊錫蘭,卻只能在瑞士當保安,換誰誰心理都得產生巨大的落差吧!
時代脈搏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承載了整個民族的集體榮譽與希望,她們是國人心中的精神圖騰,就是在那樣一個振奮人心的年代,楊錫蘭,這位來自天津、身高一米八一的高個姑娘,走進了國家隊。
她不是一開始就站在C位的,彼時的隊伍里,有孫晉芳那樣穩(wěn)如磐石的“定海神針”,更有郎平那樣摧城拔寨的“鐵榔頭”。楊錫蘭的位置是二傳,她的任務是洞悉全場變化,用最精準的傳球,將每一個“炮彈”穩(wěn)穩(wěn)送達攻手手中,這需要超越年齡的沉穩(wěn)與近乎冰冷的理智。
從1982年世錦賽初露鋒芒,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楊錫蘭迅速成長為核心主力,那屆奧運會,小組賽意外輸給美國隊,全隊上下壓力巨大。
作為場上核心的她,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但她硬生生挺住了,最終在決賽中,與隊友們一起在對手主場,以一個酣暢淋漓的3:0,霸氣奪回金牌。她自己也榮獲“最佳二傳手”稱號。
臨危受命
如果說,之前的楊錫蘭是在郎平、孫晉芳等老將的羽翼下成長,那么1985年郎平退役后,她做出了職業(yè)生涯的第一個重大抉擇:接過隊長袖標,將整個隊伍的榮光與重壓,一并扛在自己肩上。
那是什么樣的重壓?是延續(xù)“五連冠”偉業(yè)的使命,是全國人民只許勝不許敗的沉重期待。楊錫蘭扛住了,1985年世界杯,她率隊奪冠。1986年世錦賽,她更是帶領隊伍再次站上世界之巔,自己則包攬了最佳運動員和最佳二傳兩項大獎。
那時的楊錫蘭,和郎平一樣,是家喻戶曉的英雄,她的傳球,被譽為“會說話的傳球”,靈動而致命。她也成為了世界排壇歷史上,罕見地集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三大賽“最佳二傳”于一身的“大滿貫”得主。
她選擇扛起這座沉甸甸的山,并穩(wěn)穩(wěn)地托舉了數(shù)年,這是她作為一名運動員,對國家、對團隊擲地有聲的承諾與擔當。
輿論將她吞噬
然而,競技體育有其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一支隊伍有巔峰,就必然會迎來新老交替的陣痛。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成了楊錫蘭人生軌跡的轉折點。
彼時的中國女排,隊伍內部已顯疲態(tài),戰(zhàn)術也被對手研究透徹,最終,她們只獲得了一枚銅牌。對于習慣了勝利的國人來說,這個結果難以接受,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質疑,瞬間淹沒了這位昔日的功勛隊長。
賽后采訪中,身心俱疲的楊錫蘭面對鏡頭,平靜地說了兩句話:“這就是我們隊的實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兩句平實得像農家諺語的話語,在當時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很多人將其解讀為推卸責任,認為她作為隊長,缺乏斗志和擔當。人們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忘了是誰在郎平退役后,獨自扛著隊伍艱難前行,也忘了她身上那些數(shù)不清的榮譽和傷病。輿論的刀子,往往比球場上的失利更扎心。
那一刻,楊錫蘭或許才真正看清,壓在自己身上的,不只是一座山般的榮耀,更是一座山般的枷鎖。公眾的愛,往往附帶著條件:那就是永無止境的勝利。當勝利不再,曾經的愛意也會迅速變成苛責與重壓。
重拾人生
于是,在年僅28歲的黃金年齡,楊錫蘭做出了人生的第二個重大抉擇:退役,并且遠走他鄉(xiāng)。這個決定在當時很多人看來,近乎是一種“逃避”。但如今再回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通透與決絕?
她選擇放下的,并非排球本身,而是那個被外界符號化、被輿論裹挾的“女排隊長楊錫蘭”,她要做的,是去尋回那個只屬于她自己,本真自由的楊錫蘭。
她去了瑞士,一個在排球世界里并不出名的國度。意大利俱樂部曾開出天價合同請她執(zhí)教,她拒絕了,她選擇在一個小小日內瓦俱樂部當教練,隊員都是業(yè)余的,水平參差不齊,她像個普通體育老師一樣,手把手地教,甚至親自上場陪練。
就是這樣一支“散兵游勇”,竟被她帶成了瑞士聯(lián)賽的亞軍,甚至還打進了歐洲杯。在這份工作中,沒有了國家的重托,沒有了媒體的長槍短炮,或許她才重新找回了排球最純粹的快樂。
后來,為了家庭和孩子,她又換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正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保安”。然而,此“保安”非彼保安,她任職于日內瓦的聯(lián)合國相關機構,負責安保監(jiān)控系統(tǒng),這份工作需要極高的責任心和專業(yè)素養(yǎng),甚至因為要接聽和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通訊,她還為此掌握了多國語言。
這并非一種“淪落”,而是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憑借自己的能力贏得的一份體面與安穩(wěn),她的丈夫張建國,也曾是國內籃壇的一名優(yōu)秀后衛(wèi),兩人因體育結緣,在異國他鄉(xiāng)相互扶持,養(yǎng)育了一雙兒女。
他們在瑞士擁有著一座帶花園的別墅,生活平靜而富足,從扛起山一樣的榮譽,到如今在自家的花園里種花除草,楊錫蘭用她的后半生,詮釋了那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另一層深意:你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
人生劇本
郎平與楊錫蘭,她們就像是同一棵大樹上,朝著不同方向生長的枝干。郎平選擇了向上生長,繼續(xù)接受陽光雨露的洗禮,也承受風霜雷電的擊打,她活成了一種公眾期待的傳奇,永遠與排球榮耀相伴。
楊錫蘭,則選擇了橫向伸展,她用枝葉庇護起自己的家庭,扎根在一方寧靜的土壤里,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這兩種選擇,沒有高下之分,只有不同的人生路徑,我們敬佩郎平的堅守與奉獻,也同樣應該尊重楊錫蘭的放下與灑脫。她用前半生的汗水,為國家贏得了無上榮光,也用后半生的平靜,為自己贏得了內心的自由。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