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時候總有些神奇的發(fā)現(xiàn),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惑,就是很多的大山,到了山頂也沒看到哪里有河流,也沒見天天下雨,可石頭縫里、草叢邊,總能看到細(xì)細(xì)的水流,順著山坡往下淌,匯成小溪,或者是小河里流。
那么,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難不成山頂藏著“水龍頭”?其實這里面藏著好幾個大自然的“小操作”。
最主要的來源,得從地下找答案。咱們腳下的土地和巖石,可不是密不透風(fēng)的鐵板。
土壤里有縫隙,巖石里有裂縫,這些地方就像一個個看不見的“儲水罐”。
下雨的時候,雨水不會全順著地面流走,一部分會滲進(jìn)土里,慢慢往下鉆,鉆進(jìn)巖石的縫隙里。
這些水在地下慢慢流動,就像在走迷宮,有的可能在地下流了幾十天,有的甚至要流好幾年。
而山頂往往是山脈的“制高點”,地下的巖石層可能像個傾斜的“大斜坡”。
當(dāng)這些藏在地下的水流到山頂附近的巖石裂縫時,被堅硬的巖層擋住了去路,沒法再往下滲,就只能順著裂縫往上冒,從山頂?shù)氖p里流出來。
所以你看到的山頂流水,可能是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的雨水,現(xiàn)在才“旅行”到這兒呢。
還有在一些高海拔地區(qū),就更容易理解水是從哪里來的了,因為高海拔地區(qū),往往常年都有積雪,很多還有厚厚的冰川,這樣積雪,冰川就會不斷的融化,這些雪水就滲入到了地下,然后有些匯聚在一起,就成為了溪流,小河等!像我國西藏就常年有冰川,還有些高海拔的地區(qū)冬季也有很厚的積雪,往往就融化成為了地下水!
這些地下水都是來自降雨和降雪,其實除了這兩種原因以外,山上的植物也在“幫忙”儲水。
小時候也好奇我們這里的大山上怎么會有溪流,上面也沒有水庫,河流!大人跟我說,有大山,有樹林就有水!
這是因為山頂?shù)囊安?、灌木,甚至大樹,它們的根系像一張大網(wǎng)扎在土里。
下雨的時候,植物的根能抓住水分,葉子也能擋住雨水,讓水慢慢滲進(jìn)土壤,而不是一下子流走。
等到天晴的時候,植物通過葉片蒸發(fā)水分,多余的水就會從根部滲出來,慢慢匯集到低洼處,形成小水流。
尤其是清晨,山頂常有露水,這些露水順著草葉、樹干流到地上,也是水源的一部分。
還有一種情況,跟山頂?shù)摹靶夂颉庇嘘P(guān)。山頂海拔高,溫度比山下低,空氣中的水汽更容易凝結(jié)成水滴。
比如清晨的時候,山頂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碰到石頭、草葉,就會變成小水珠,這些水珠越聚越多,就會順著山坡流下來。
要是遇到起霧的天氣,霧氣里的小水滴沾在植物和巖石上,也會慢慢匯成水流。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有些山頂?shù)膸r石是石灰?guī)r,這種石頭很“特殊”,容易被雨水侵蝕出溶洞和地下通道。
雨水滲進(jìn)石灰?guī)r里,會在地下形成暗河。當(dāng)暗河的水位上升,或者遇到巖層的出口,水就會從山頂?shù)娜芏蠢镉砍鰜?,看起來就像山頂自己“冒”水一樣。比如很多名山的瀑布,源頭往往就是這樣的地下暗河。
這么看來,山頂?shù)乃m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卻和天地萬物都有關(guān)系——雨水,降雪滲透到地下“儲蓄”,植物幫忙“挽留”水分,氣溫變化讓水汽凝結(jié),就連巖石的特性也在悄悄“引導(dǎo)”水流。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現(xiàn)象,共同造就了山頂“細(xì)水長流”的奇觀。
畢竟地球就像一個精密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山頂?shù)囊坏嗡赡芤呀?jīng)在天地間旅行了好多年啦。對此問題,大家有什么補充的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