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政府直接甩出一張“特赦令”,一口氣放了83萬多人,其中包括不少爭議人物,比如前法務部長曹國、前議員尹美香,甚至還有財閥大佬。
這波操作,到底是真心想搞國民團結,還是政治博弈的一步棋,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看看李在明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韓國這地方,政治斗爭比韓劇還狗血,去年12月,前總統(tǒng)尹錫悅搞了個“戒嚴令”,直接把社會矛盾拉滿,搞得民間怨聲載道。
李在明今年6月剛上臺,就面臨一個爛攤子,經(jīng)濟低迷、社會撕裂、民眾對政府信任度暴跌。這時候,他突然宣布要在8月15日光復節(jié)特赦83萬多人,明面上說是“促進國民和諧”,但仔細一看名單,好家伙,全是些有頭有臉的人物。
曹國是誰?前法務部長,去年因為子女升學舞弊和干預青瓦臺監(jiān)察被判兩年,結果才蹲了半年多就被放出來了。
他老婆鄭慶心也沒閑著,偽造升學材料被判緩刑,這次也跟著沾光,更絕的是“慰安婦”支援團體前負責人尹美香,之前被控挪用捐款,現(xiàn)在也成了“特赦對象”。
這些人放出來,反對黨能答應,國民的力量黨直接開炮,說這是“政治交易”,根本不是國民團結,而是李在明在拉攏自己人。
但李在明政府也有自己的算盤,他們解釋說,這次特赦不光是為了政治人物,還包括1920名普通刑事犯、184名攤販和農民,甚至還有16名經(jīng)濟界大佬,比如SK和三星的前高管。
政府的說法是,這些人“為國家做過貢獻”,現(xiàn)在經(jīng)濟不景氣,放他們出來能“刺激經(jīng)濟”,可問題是,財閥大佬們真的需要“特赦”才能做生意嗎,還是說,這背后另有隱情?
更耐人尋味的是,韓國政府還同步推出了“信用特赦”,幫320多萬負債人清除不良征信記錄。這一招倒是挺接地氣,畢竟疫情后很多人還不起貸款,政府想拉一把,但批評者擔心,這會不會讓一些人覺得“欠錢不用還”,反而助長道德風險。
李在明這波操作,短期看確實能拉一波好感,至少讓部分民眾覺得政府“寬宏大量”,但長期來看,風險不小,第一,反對黨已經(jīng)開火,如果后續(xù)民調繼續(xù)下滑,李在明的支持率可能撐不住。
第二,特赦這么多爭議人物,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選擇性執(zhí)法”,未來司法公正性可能受質疑,第三,經(jīng)濟復蘇不能光靠“放人”,還得有實質政策,否則就是治標不治本。
韓國這波操作其實挺典型,政治人物總喜歡用“大赦”來收買人心,但真正的問題,比如財閥壟斷、社會不平等,卻很難靠特赦解決。
李在明能不能靠這招穩(wěn)住局面,還得看后續(xù)動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韓國政壇的戲碼,永遠不缺反轉,咱們就等著看下一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