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在抖音上刷了不少這樣的案例,現(xiàn)在的課本上跟之前的很多的不一樣了。
比如司馬光砸缸要變成司馬光砸甕,掩耳盜鈴要改成掩耳盜鐘,鑿壁偷光要改成鑿壁借光…
諸如此類,語文教材變得都快不認識了
與此同時,一些熟悉的字音現(xiàn)在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現(xiàn)在變成了一騎(qí)紅塵妃子笑。
為啥老是要改教材?
第一,不改顯不出來專家的水平高
專家們不是扎根教育第一線的,專家們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是教育理論的制定者,他們也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他們不是實施者的
但是他們又不能尸位素餐,必須要搞出一點動靜來,讓普通老師、普通學生都知道他們的存在,都知道這一切都是在他的計劃之中的。
所以就在那兒摳字眼兒,就在那兒搞學術(shù)研究,而唯有改革教材才能引起轟動,才能讓社會知道他們的存在。
而對于這樣的問題,普通老師是做不到的,所以也能更加顯示出他們的水平高。
第二,改了以后才能彰顯專家們的研究精神
司馬光砸缸或者砸甕,究竟是掩耳盜鈴還是掩耳盜鐘,對于普通人的影響并不大,因為我們看重的是司馬光的精神,以及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對孩子們道德上的熏陶。
但對于專家來講,他們在意的不是這個,他們在意的司馬光到底砸的是缸還是甕?所以他們查找古籍,他們尋找歷史源流,最終確定司馬光砸的是甕,而不是缸,也要求在今天的課本當中進行修改。
而鑿壁偷光,很多專家認為,偷畢竟是不好的行為,這個故事容易給孩子們帶來不好的影響,也需要改掉。
不得不說,專家們真的很認真,他們的研究精神實在令我輩佩服。
專家們辛苦了,把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把我們所熟知的文化,把我們錯了幾十年的觀念,從根源上修正過來,這些專家們真了不起。
第三,改與不該,不是專家說了算
令人想不到的是,還有人對鑿壁偷光,這里邊的那個偷字特別敏感。覺得這個人是一種不太好的行為,會影響到小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但是對于這樣的故事,我們要更加側(cè)重于它的正面的積極的教育意義,而不是去抓那些細枝末節(jié)。
同樣的道理,愚公移山在今天看來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呢,是不是也要。把他從教材當中刪去
無論是愚公移山也好,還是夸父追日也罷,還是司馬光砸缸等等,這里面?zhèn)鬟f著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智慧,傳遞的是古代先民的精神,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故事,更多的也是繼承他們的精神,而并非繼承他們的實際行動。
司馬光砸缸還是砸甕,對于這個故事的內(nèi)核影響并不大。
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些故事流傳到今天,是歷史的積淀,是歷史參與者的記載,它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貿(mào)然修改,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和學習成本,也極容易讓普通人對文化傳承充滿疑問和反感。本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文化傳統(tǒng),憑什么一定要讓專家們來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