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收攤時,李姐總會守在角落,等著攤主把賣剩的菜葉、有點蔫的土豆便宜處理給她?!耙粔K錢一堆,夠炒兩頓的。”她一邊往布袋里裝,一邊念叨,“孩子上學要交錢,房租月底得交,能省一分是一分?!弊鳛橐幻聧徥甑墓と?,她手機里社保APP的繳費記錄停留在三年前——不是不想續(xù),是實在擠不出那筆錢。
“等你老了怎么辦?”有人問她。李姐笑了,笑得有點澀:“現(xiàn)在能顧上今天的三頓飯就不錯了,哪敢想二十年以后的事?”這話像一根刺,扎在無數(shù)下崗人員的心頭。當社保被描述成“未來的保障”“晚年的依靠”時,對他們而言,這更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不是不想要,是眼下的生存壓力,讓他們連抬頭眺望的力氣都快沒了。
下崗人員的日子,難在“每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他們中不少人年過四十,年輕時在工廠里學的技能早已跟不上時代,想找份穩(wěn)定工作難如登天。去工地搬磚,身體吃不消;做服務員,工資夠不上房租;開個小攤販,還得提防風吹日曬和城管巡查。一天忙下來,掙的都是汗水浸透的辛苦錢,扣掉孩子學費、老人藥費、基本房租,能剩下的寥寥無幾。對他們來說,“社保”那每月幾百上千的繳費,相當于一家人好幾天的菜錢,是“咬咬牙也未必能擠出來”的奢侈品。
更讓人無奈的是,“未來”在生存壓力面前,變得模糊又遙遠。社保的意義,在于“長期投資”——現(xiàn)在繳費,幾十年后領取??僧斚聧徣藛T每天都在為“明天的飯錢從哪來”發(fā)愁時,二十年的時間跨度太像一個幻覺。他們不是沒有危機感,只是危機感被更迫切的生存需求覆蓋了。就像一個人站在齊腰深的水里,首先想的是怎么不被淹到,而不是遠處的救生衣。有位下崗的大哥說得直白:“我現(xiàn)在交社保,萬一明天就撐不下去了,這錢不就白扔了?”
我們總在說“社保是民生之基”,可這基石,得先讓底層百姓踮踮腳能夠到。當政策文件里強調“持續(xù)參?!睍r,是不是該想想,如何讓下崗人員有底氣、有能力去參保?或許可以降低他們的繳費門檻,根據(jù)收入彈性調整繳費標準;或許可以在他們打零工、做小生意時,簡化參保流程,讓社保跟著人“流動”;或許可以設立專項補貼,為那些實在困難的家庭“托一把底”。社保的本質是“保障”,而不是“篩選”,不該把那些最需要保障的人,擋在“交不起費”的門檻外。
有人說,下崗人員應該“目光長遠”。可長遠的前提,是能安穩(wěn)地走過眼下的路。當他們?yōu)榱艘粔K錢的菜葉子討價還價,為了省下公交錢走幾公里路,為了孩子的課本費徹夜難眠時,“二十年以后的社?!?,確實太像一句遙遠的空話。我們不能要求一個在生存線上掙扎的人,去規(guī)劃遙遠的未來,就像不能要求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去談論明天的宴席。
社保的溫度,不在于覆蓋了多少人,而在于是否真正接住了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當下崗人員不再為一日三餐耗盡心力,當他們手里有了一點能喘口氣的余錢,不用別人提醒,他們自然會為未來打算。讓社保從“奢談”變回“可及”,先幫他們把眼下的日子過安穩(wěn)——這,才是社保最該有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