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國際局勢突然變得火藥味十足。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斯德哥爾摩中美經貿會談結束后的記者會上,直接對中國撂下狠話:“如果中國繼續(xù)購買俄羅斯石油,美國將毫不猶豫地征收關稅!”這一威脅瞬間在全球能源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然而,中國不僅沒被嚇住,反而連出重拳,讓華盛頓的算盤徹底落空。
特朗普政府顯然低估了中國的戰(zhàn)略定力。早在7月中旬,特朗普就公開對俄羅斯下達“最后通牒”,要求俄烏在50天內達成停火協(xié)議,否則將對俄實施100%關稅,并連帶制裁所有繼續(xù)購買俄油的國家。這一招“二級制裁”明顯是沖著中國來的——畢竟中國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最大買家之一。
然而,美國的威脅在中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第一時間強硬回應:“中國的能源采購屬于國家主權范疇,任何外部勢力無權干涉?!边@記耳光打得響亮,直接戳穿了美國“長臂管轄”的霸權邏輯。更讓華盛頓措手不及的是,中國早已在能源安全上布下多重保險——國的能源供應網絡早已覆蓋全球多個國家,換句話說,即便美國真的切斷俄油供應,中國也有足夠的緩沖空間。
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中國沒有選擇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擊。首先在外交層面,中國外交部直接表示中國的能源采購屬于國家主權范疇,任何外部勢力無權干涉,既展現(xiàn)了外交智慧,也傳遞了明確信號:中國不吃威脅這一套。
經濟上的反擊更為致命。2025年6月的海關數(shù)據顯示,中國對美國原油、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的進口量已經歸零。要知道,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總額高達80億美元,如今這筆生意突然蒸發(fā),直接導致得克薩斯州的頁巖油商半年虧損超過300億美元,康菲石油公司甚至被迫裁員。美國本想用關稅大棒敲打中國,結果先砸了自己的腳。
金融領域的動作同樣犀利。中俄能源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比例已飆升,完全繞開美元體系。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更是將美元支付比例壓至40%以下。這些舉措不僅削弱了美元霸權,也讓美國的金融制裁越來越像一記空拳。
軍事層面的配合同樣默契。就在美國威脅加征關稅之際,中國國防部宣布,中俄海軍將于8月舉行“海上聯(lián)合-2025”軍演,并在太平洋相關海域展開聯(lián)合巡航。雖然中方強調演習“不針對第三方”,但在這個時間點公布,顯然是對美國施壓的有力回應。
特朗普政府顯然高估了自己的籌碼,低估了中俄的應對能力。他們的算盤很簡單:切斷俄羅斯的石油收入,就能削弱其在俄烏沖突中的持久力;同時逼迫中國在能源問題上讓步,從而在戰(zhàn)略上孤立俄羅斯。然而,現(xiàn)實卻狠狠打了他們的臉。
首先,美國的經濟威脅根本嚇不住中國。中國早已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俄羅斯石油只是其中一環(huán)。即便美國真的實施500%關稅,中國依然可以通過調整進口結構來化解沖擊。相比之下,美國自己卻可能因為能源市場動蕩而陷入通脹危機——2022年對俄能源禁運時,美國汽油價格一度飆升至每加侖4.17美元,通脹率突破7.5%。如果歷史重演,特朗普的支持率恐怕會進一步下滑。
其次,美國的“盟友統(tǒng)一戰(zhàn)線”早已名存實亡。印度和巴西公開表示反對干涉自由貿易,德國工商界警告“切斷俄油將導致歐洲去工業(yè)化”,日本企業(yè)甚至悄悄把美國LNG訂單轉賣給韓國,自己轉頭去買伊朗石油。這種局面下,美國的制裁威脅更像是一場獨角戲,臺下觀眾早已散場。
當特朗普還在為“最后通牒”倒計時時,中俄聯(lián)合艦隊已在太平洋展開實戰(zhàn)演練。不久后,普京將訪問中國,出席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這無疑是對中俄關系“前所未有”高度的又一次確認。
原本,九三閱兵的觀禮臺上或許會有特朗普的一席之地。但如今,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的霸道行徑,已經讓特朗普來不來這事失去了意義。中國的反擊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多年布局的結果——多元化的能源供應、人民幣結算體系,每一樣都是應對霸權的堅實盾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