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您猜怎么著?8 月 8 號那天,日本媒體突然爆出來一件發(fā)生在美國的事兒,可太讓人意外了。這事兒跟日本八竿子打不著,案發(fā)地在美國,受害的也不是日本機構(gòu),可就因為一個特別的小細節(jié),不光日本人關(guān)注得不行,咱中國網(wǎng)友也都吵翻了天,啥細節(jié)呢?原來作案的是個華人,他居然用了個日本姓氏當化名。
這事兒的主角叫殷杰弗里,38 歲,在灣區(qū)那邊混生活。根據(jù)美國司法部 8 月 7 號公布的起訴書,從 2024 年 12 月起,他就開始動歪腦筋了。干啥呢?他盯上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里的中國古籍。這些古籍可都是寶貝,距今都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算下來總價值差不多得有 147 萬人民幣呢。
您要知道,這些古籍按規(guī)定根本就不外借,只能提前預(yù)約,然后在特藏閱覽室里查閱??蛇@位殷先生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不但把書借出去了,還在歸還的時候,用假書把真書給替換了。
他為了干這事兒,弄了好幾個化名呢。其中最顯眼的一個就是 “Alan Fujimori”,這在日語里念 “藤森”,是日本特別常見的姓氏。在美國那些搞東亞研究的圈子里,一聽到這個姓,很容易就會讓人覺得是個日裔學者。所以日本媒體在報道這事兒的時候就特意提到,他選這個化名,估計就是故意的,想讓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放松警惕。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本來跟日本沒啥關(guān)系的美國盜竊案,就這么被日本媒體給盯上了。
但 “藤森” 可不是他唯一用的身份,他還用過 “Jason Wang”“Austin Chen” 這些名字。靠著這些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場館借走了一大堆古籍。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最早發(fā)現(xiàn)不對勁,就是因為好幾部古籍的借閱記錄,最后都指向了 “Alan Fujimori” 這個名字。
被盜的這些古籍,那可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像 1393 年出版的《唐詩品匯》,估價都快到 7 萬美元了;1575 年的《集古印譜》,也能值 6 萬多美元。還有《御制古文淵鑒》《十竹齋書畫譜》,以及《涉園墨萃》等稀世版本。單是《涉園墨萃》這一本書,估值就超過 4 萬美元。不管是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的學術(shù)界和收藏界,這些書都是頂級的珍貴資源。
他作案的手法特別隱蔽。每次借到真本之后,就帶回自己住的地方或者酒店,然后通過掃描、印刷、裝幀等手段,制作出高仿品。厲害的是,他連紙張的大小、紋理,還有資產(chǎn)標簽都模仿得一模一樣,有時候做出來的假書看著比真本還新呢。等還書的時候,他就把假書放進原來的書盒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乍一看,根本就分辨不出來。
后來警方在他位于洛杉磯布倫特伍德的酒店房間里,搜出了好多東西。有跟圖書館格式一致的空白紙、印好的資產(chǎn)標簽?zāi)0澹€有大量已經(jīng)做好的高仿古籍成品,以及全套裝訂工具。除此之外,還搜出了一張姓名為 “Austin Chen” 的假加州身份證,以及兩張借書證,分別登記在 “Austin Chen” 和 “Jason Wang” 名下。
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過去 13 個月里,他基本上每次得手后沒幾天,就馬上離開美國,跑去香港、上?;蛘呤谞?。美國那邊就懷疑,這些古籍已經(jīng)被他運出美國了,很可能流進了私人收藏市場,或者被拿到拍賣行去拍賣了。更讓人覺得戲劇性的是,他用 “藤森” 這個日本名字的時候,在 UCLA 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圖書館都成功得手了;可后來他改用中國名字連續(xù)借書的時候,反而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懷疑,這才最終被鎖定了身份。
就在今年 8 月初的時候,有個自稱 “Austin Chen” 的人預(yù)約借 8 本中國古籍。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系統(tǒng)里一比對,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的預(yù)約記錄,跟之前 “藤森” 和 “Wang” 的借閱行為特別相似,不管是選書的類型、借閱的頻率,還是預(yù)約的習慣,都差不多。于是在 8 月 5 號,當他按照預(yù)約時間來到圖書館準備取書的時候,警察早就埋伏好了,當場就把他給抓住了。
這案子一曝光,中文網(wǎng)絡(luò)上立馬就分成了兩派。一派人覺得,這就是典型的跨國盜竊行為,用假名來騙人,破壞了學術(shù)機構(gòu)對借閱者的信任,必須得依法嚴懲。另一派人則提出質(zhì)疑,說這些古籍當年不就是被外國人通過各種手段,像買走、騙走,甚至在戰(zhàn)亂的時候搶走的嗎?現(xiàn)在它們 “回家” 了,有什么不可以的?這話聽起來挺解氣,但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F(xiàn)在的 UCLA 和以前可不一樣了,它現(xiàn)在的職責是保存和研究這些古籍。這些書在圖書館的館藏體系里,它們的位置、上面的批注,還有流轉(zhuǎn)的信息,這些本身就是文化價值的一部分啊。
日本媒體也提到,這十多年來,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越來越火,再加上 “文物回流” 這種說法,使得海外中國古籍的市場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這也給黑市交易、偷梁換柱這些違法勾當提供了機會。那些本來應(yīng)該安安靜靜躺在博物館、圖書館里的珍貴典籍,現(xiàn)在都成了暗網(wǎng)和拍賣場上的熱門 “商品”??涩F(xiàn)在這些被掉包的古籍到底去哪兒了,是被拍賣了,還是捐給國內(nèi)的博物館了,我們還不得而知。
這事兒到最后,真的挺讓人感慨的。按道理說,日本媒體完全沒必要報道這個案子,結(jié)果就因為這個華人用了個日本人的名字,一下子讓三個原本沒啥交集的國家,因為這一個案子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就像前陣子聽說的事兒,日本人在外國遇到麻煩了,就假裝自己是中國人;韓國人干壞事的時候,又假裝自己是日本人。這都叫什么事兒啊,真讓人哭笑不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