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奔馳CEO康林松拋出若無燃油車,歐洲汽車產業(yè)將崩潰的論斷時,這家曾以2030年全面電動化豪言震驚行業(yè)的百年巨頭,到現如今似乎已經向現實市場妥協(xié)。從2021年高舉400億歐元電動化旗幟,到2025年悄然棄用EQ品牌、暫停MB.EA純電平臺研發(fā),奔馳的戰(zhàn)略潰退并非只有市場環(huán)境所迫,而更像是一場自我淪陷。
2024年,奔馳電動車銷量同比暴跌23%,EQ系列成為最大拖累,旗艦EQS在華月銷長期徘徊三位數,最終停產。EQC上市五年后因電池熱失控風險全球召回超1.3萬輛,官方竟建議用戶充電不超過80%以規(guī)避自燃風險。更諷刺的是,其主力車型EQE在中國市場大幅降價,就算實現油電同價,仍難挽頹勢,2025年1-5月累計銷量僅3089輛,不足同級燃油車E級的4.4%。這一系列數據戳破了奔馳市場未準備好的托詞,同一時期,大眾ID.3(參數丨圖片)在歐洲單月銷量超奔馳EQ全系之和,ID系列全球銷量同比增長35%,這些數據都印證了需求從未消失,只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淘汰了技術落后者。
為何貴為三叉星徽,奔馳電動化卻總是不招人待見。以EQC為例,其強行將電池塞入燃油車GLC架構,導致散熱空間不足、防護結構薄弱,埋下自燃隱患。而奔馳的解決方案竟是通過軟件限制充電上限敷衍了事,這種技術敷衍的背后,更讓人不禁擔心是不是研發(fā)體系出現了矛盾。
此外,奔馳的電動化困局更體現在精神分裂式的戰(zhàn)略搖擺。德國總部宣布未來十年繼續(xù)開發(fā)燃油車但并暫停先進平臺研發(fā),中國團隊卻在2025年上海車展高調展示CLTC續(xù)航866公里的純電CLA概念車。這種割裂源于對燃油車利潤的過度依賴,2024年第三季度,奔馳電動車業(yè)務利潤暴跌54%,而燃油車仍貢獻83%營收,雖說雙管齊下說不定有更多收效,可對于集團來說,奔馳似乎就是搖擺不定了
雖康林松將中國稱為全球戰(zhàn)略支柱,但奔馳2024年在華銷量下滑7%,電動車占比不足3%。這種潰敗更讓人感覺是體系上的全面落后,中國新勢力從用戶需求洞察到產品上市平均耗時11個月,而奔馳僅本土化改進方案就需經德國5級審批、耗時9個月,從效率和市場的反應速度帶上,奔馳還是略顯遲疑。
汽車網評:奔馳的崩潰論恰成其電動化潰敗的墓志銘,當大眾用ID.3橫掃歐洲街道、比亞迪以海鷗征服東南亞時,奔馳仍在對著老舊平臺縫縫補補。電池自燃的黑煙與召回公告的刺耳警報,歷史給過奔馳成為電動貴族的入場券,但它最終活成了舊時代的守墓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