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廂的磚瓦里藏著上海的前世今生,讓人在新與舊的交織中,讀懂一座城的細(xì)膩心事。
相較于我從小長大的軍工路、奶奶家所在的八埭頭、外婆家所在的三角地菜場,老城廂于我,并不是很熟悉的區(qū)域,但最近卻總喜歡往那兒逛,仿佛被那些緊閉著的門的縫隙里泄露出的陳舊氣息給吸引住了。我喜歡看那些帶著市井氣的路名:夢花街、曹市弄、王家碼頭街、儀鳳弄、紅欄桿街,等等。每條街都引人遐想,讓人忍不住去想它的來歷和往昔的市聲喧鬧。
大多數(shù)不住在這兒的上海人第一次來老城廂,目的地一定是城隍廟、豫園。我們小學(xué)春游時來過這里,只記得豫園的點春堂曾是小刀會的指揮部。城隍廟的小巷里似乎什么都能買到,印象最深的就是永青假發(fā)店,看著那長長黑黑的發(fā)套,又好奇,又害怕。我在一家玉石店用僅剩的兩分錢買了個玉石小豬,珍藏了很多年,從此留下了什么難覓的物件在城隍廟總能買到的印象。給奶奶做七十大壽時,我想給她買尊老壽星,走遍南京路都沒找到,那就去城隍廟吧!果然在那里買到了彩塑老壽星。
那個夜晚,在老城廂,本應(yīng)是寒冷的,但記憶中,卻很暖和。那是1985年的2月,我隨上海電視臺春晚攝制組去老城廂拍節(jié)目。我是隨組記者,來到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那是一條極窄的小弄堂,門對門的兩戶人家相距不過一米。電視臺的工作燈已把弄堂照得如白晝般透亮。看到攝像機來了,看到滑稽明星來了,附近的居民都湊近來軋鬧猛,好不容易把他們勸到外圍,才正式開拍。
查了一下當(dāng)年的報紙資料,那個節(jié)目還蠻有意思,我的報道如下:寒夜,在城隍廟附近的老街上,響起了陣陣叫賣聲:“五香茶葉蛋”“桂花甜酒釀”……小販們有的穿長衫,有的穿西裝,還有穿大褂的。圍觀的人漸漸認(rèn)出了:“這是楊華生”“那是笑嘻嘻”,人群里的一個孩子忍不住要媽媽上前買東西吃……這里正在拍“海市之夜”中的一個小節(jié)目《舊上海風(fēng)情》,老街上的居民先睹為快。
最近常去老城廂,是為了那杯刨冰。有一晚突然想念起老式刨冰,網(wǎng)上查到老城廂有一家,便打了個網(wǎng)約車去尋找。網(wǎng)約車是一輛嶄新的電動車,載著我們悄無聲息地開進彎彎曲曲的小馬路,路邊的人家都已搬走,只有路燈和路燈的影子靜物般構(gòu)成一個個畫面,拍老上海電影的感覺。
眼前有一處光亮,刨冰店到了。很小的店面,十多種刨冰。點了最傳統(tǒng)的赤豆和綠豆的,是過去的味道,坐在馬路對面的塑料椅上一口口啜,等冰山慢慢融化,與赤豆綠豆融為一體。不一會兒,來了一支摩托車隊,跟老板娘很熟稔的樣子,小伙子們站在那里,邊吃刨冰邊聊天,有點像我們小時候乘風(fēng)涼的感覺。
這個夏天,渴了、熱了,就去吃刨冰。那里的路名是老的,刨冰也是老的。(本文圖源:IC)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