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還沒到阿拉斯加,俄羅斯就已經(jīng)開始“預熱”,其直接亮出核導彈,而特朗普已經(jīng)表示不讓烏克蘭上桌。那么,俄羅斯的舉動有何用意?這次會談又可能有哪些話題?
8月15日,特朗普與普京將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會晤,形式為一對一的談話。白宮還提到,特朗普未來可能訪問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也透露,俄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已就峰會籌備工作通話,雙方均認為會晤將順利進行。特朗普在11日的白宮記者會上稱,這將是一場“試探性會晤”,結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他相信雙方會進行建設性對話。
然而普京還沒到阿拉斯加,俄羅斯就已經(jīng)開始了動作。新地島上,俄羅斯集結軍隊和裝備,似乎正準備試射核動力巡航導彈“海燕”。資料顯示,新地島位于巴倫支海和喀拉海之間,距離挪威約900公里。據(jù)報道,為了這次試驗,沿新地島西岸的空域被劃定為500公里的禁飛區(qū)。過去幾周,俄羅斯多艘船只將相關設備運往該地區(qū),并停泊在觀測點。同時,俄羅斯聯(lián)邦原子能署的兩架飛機,停在島西南部的羅加喬沃空軍基地,這些飛機過去曾支持過類似試驗。
據(jù)了解,“海燕”導彈是俄羅斯正在研發(fā)的核動力巡航導彈,號稱射程無限,能夠攜帶核彈頭,主要用于核打擊任務。據(jù)稱,該導彈長約10米,重達6噸,可能由小型氣冷核反應堆驅動。早在2017年底,俄羅斯就進行了“雨燕”陸上首次試射,試驗結果顯示小型反應堆在飛行中達到預定功率。美媒當時稱,歐洲東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州探測到的核輻射升高現(xiàn)象,可能與試射有關。
普京在2018年國情咨文中正式披露這種武器,稱其具備“無限射程”,能夠規(guī)避敵方反導防空系統(tǒng),“近乎無敵”。而這次可能的試射時間點,恰好位于特朗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會晤前夕。這也難免讓人猜測,這可能是一種展示實力的信號,或者一種精心策劃的心理戰(zhàn)。
另一邊,這場會晤還引發(fā)了烏克蘭方面的不滿。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在12日的一次論壇上明確表示,美俄峰會在美國舉行,是普京個人的勝利。澤連斯基認為,美俄領導人的對話雖重要,但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他們無權就烏克蘭問題做出任何決定。他還提到,未來烏克蘭將舉行領導人級別的會晤,目前具體日期尚未確定。不過,特朗普依然沒有讓他“上桌”。他明確表示,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不會出席阿拉斯加會晤。
從歐洲角度看,歐盟內部也存在分歧。歐盟在8月11日舉行臨時會議,討論美俄峰會可能影響。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表示,將繼續(xù)對俄羅斯實施更多制裁,并向烏克蘭提供軍事和財政支持。但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否決了一份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的聲明,他強調,歐洲應保持政治權威,不必急于通過呼喊或施壓顯示重要性。他提出,“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就只能在菜單上”,凸顯歐洲在美俄峰會中的邊緣角色。
未來幾天,美俄會晤結果將決定烏克蘭戰(zhàn)爭走向、歐洲安全戰(zhàn)略和核威懾政策。普京的核動作、特朗普的峰會安排、烏克蘭的抗爭、歐洲的分歧,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的戰(zhàn)略博弈。此次峰會不僅是普京與特朗普的對話,更是全球政治和安全格局的一次考驗。
可以預見,無論“海燕”試射是否成功,美俄峰會都將深刻影響未來國際格局。核導彈試射更多是一種心理威懾,峰會安排顯示美俄在全球戰(zhàn)略上的主導意圖,而烏克蘭和歐洲則通過其他渠道維護自身利益。在未來的國際政治和安全博弈中,各方如何平衡主權、威懾和外交,將直接決定和平與戰(zhàn)爭的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