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車型YU7上市時,雷軍曾經(jīng)非常感性地介紹了自家的設計。他表示,小米YU7之所以非常好看,核心原因就是比例“完美”,新車擁有3倍輪軸比、2.1倍輪高比以及1.25倍寬高比,契合“百年豪華汽車工業(yè)沉淀的豪華設計”。
一石激起千層浪,畢竟誰不想要“百年豪華汽車工業(yè)沉淀” 呢?之后幾款車營銷,包括全新智己L6(參數(shù)丨圖片)、東風日產(chǎn)N7、享界S9T,也都打出了“3倍輪軸比”的旗號。
沒承想1個多月后,“反對者”出現(xiàn)了,一汽豐田的銷售企劃部部長趙東指出,小米的3倍輪軸比的說法是錯的,只有拖拉機才會用這樣的設計。
一汽豐田高管到底是純杠還是確有其事?小米的3倍輪軸比真的是錯的嗎?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輪軸比,生造概念?
首先,輪軸比這個概念,其實是雷軍第一次提出來的。小米的官方PPT也做了展示,在小米YU7的前后輪之間,塞進了3個輪胎,這大概就是雷軍“3倍輪軸比”的由來。
但細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輪代表什么?直觀理解應該就是輪胎。軸也很好理解,應該就是軸距,總不能是車輛前后軸吧。
那按照這個算法,確實如一汽豐田高管所說,這個比例應該是4,畢竟還要把前后軸中間的兩個車輪半徑算上。如果真的是3倍,確實不是一般小車該有的比例,不過個人觀察拖拉機的輪軸比應該在2才對,拖拉機的車輪實在是太大了。
這個時候另一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雷軍提到了三個概念,分別是“輪軸比”、“輪高比”、“寬高比”,真的都經(jīng)得起推敲嗎?
3倍輪軸比,應該是軸距除以車輪直徑,輪高比也應該是車高除以車輪直徑,到了寬高比卻又變成了寬度除以高度,這樣看起來也相當不嚴謹。小鵬在宣傳P7時,說輪高比是0.52,其實這種說法更加科學,不知為何雷軍并沒有沿用。
不過從結果來看,小米的宣傳還是挺成功的,有不少車企都在效仿。包括指出錯誤的一汽豐田高管趙東,在指出錯誤后也立刻“找補”,表示雷總是商業(yè)天才,是他尊重和佩服的同行,但天才也會偶有失誤的時候,自己要學習雷總的思想和方法論。
面對網(wǎng)友噴自己不學無術,趙東的回復也不卑不亢,稱自己本科與研究生均畢業(yè)于985院校,害怕是汽車理論最近有更新,還特意找了搞車身設計的同學來核實,最終才“敢”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指出這一錯誤。從這個角度來說,趙東還是非常嚴謹?shù)摹?/p>
(2)最美比例,只是營銷?
回到雷軍的描述,因為YU7契合了3倍輪軸比、2.1倍輪高比以及1.25倍寬高比,所以這車非常完美,怎么看也都是怪怪的。
首先輪軸比和輪高比這個概念,與車身的完美比例攪和到一起,就是很離譜的一件事。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哪怕是小米YU7,就有足足四種輪胎規(guī)格,包括同樣21寸輪胎還有前后輪胎規(guī)格不同,直徑也有細微的差別,那哪個更完美?因為換了個胎就不完美了嗎?
還有像寬高比,大家都知道SUV普遍比轎車要高。那1.25倍寬高比的YU7完美了,1.35倍寬高比的SU7就不好看了嗎?有的人喜歡轎車,覺得線條更優(yōu)雅,有的人喜歡SUV,覺得線條更粗獷大氣,這又有什么錯呢?
其實車的外觀設計這種東西本就是見仁見智,接近的外形尺寸,很多人會覺得CC比邁騰更好看一些,這可不是因為比例,而是因為前者設計就更加運動。再比如,大眾朗逸和本田杰德,一個太寬一個太長,但不妨礙很多人喜歡它們的設計。
因此雷軍這個所謂的完美比例完全是營銷說法,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如同欣賞美女一樣,瓜子臉也好,鵝蛋臉也好,各有各的美,何必去定義哪一種是“最美臉型”?
(3)“黃金比例” 只是誤區(qū)?
最近這些年,經(jīng)常被人問道,什么樣是車的“黃金比例”。比如很多車企喜歡宣傳,軸距車身比是0.618,這可是真“黃金比例”,然后說這個比例可以兼顧實用性與操控。
“黃金比例”這個概念來自于 “自我相似”的比例分割,就是把一個長段與一個短段連在一起,長段是整體的 0.618 倍,短段是長段的 0.618 倍,形成 “無限嵌套”。
這就是很典型的“唯心主義”說法,難道比例0.618的車就一定比0.59的車更好?我看未必吧,還是得看設計的初衷。一些中大型豪華車最接近0.618,因為設計就是長軸距+短前后懸,這種設計減少了“冗余長度”,通過拉長軸距提升了后排尊貴感。那這種設計就是最完美的了嗎?
實際上大多數(shù)SUV的軸距車身比都不到0.6,因為要兼顧通過性與車身剛性,短軸距可以降低轉彎半徑,提升越野時的通過角(避免托底),長的前懸設計則為四驅系統(tǒng)預留空間。
至于一些性能車和跑車,更是喜歡做成短軸距+長前懸,一些中置發(fā)動機還喜歡做成均衡前后懸,無非是追求操控靈活性,這又有什么錯呢?
當然了,電動化時代到來之后,沒有了碩大的發(fā)動機,電池布置在底盤上,憑借結構優(yōu)勢天然就能做到所謂的接近“黃金比例”的軸距車身占比,也更容易做到50:50的前后均衡配重,后驅平臺也成了天經(jīng)地義,0-100km/h加速性能也加強了一大截。
但大家開了那么多的電車,估計也會發(fā)現(xiàn)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普通燃油車似乎沒什么不同,還更容易暈車一些。因為大多數(shù)人用車就是在市區(qū)上下班通勤,要說假期出去自駕游,開什么車也都大差不差,油車沒有里程焦慮這一點,就勝過了電車無數(shù)的性能優(yōu)勢。
從這個角度說,是不是所謂的“黃金比例”更不值一提了呢?
(4)功夫拍案
很佩服雷軍在營銷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硬生生創(chuàng)出了輪軸比這個詞,還有不少車企效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但作為普通消費者,應該知道沒有所謂“黃金比例”,當你聽到這個詞,就是車企開始給你洗腦了。
汽車誕生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真要有什么獨一無二的設計參數(shù),早就被寫到了教科書中,不至于突然被發(fā)現(xiàn)。比如高強度鋼占比越高越好,前后重量越均衡操控越穩(wěn)定。
至于其他的設計,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