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禮拜,中科院跟陜西考古院的人在榆林橫山那邊搞電法勘探,最后一組數(shù)據(jù)半夜傳回帳篷,所有人都憋著一口氣,地底下17米深的黃土層里頭,信號不對勁,一圈一圈的,特別規(guī)整,一看就是人干的,第二天,考古、地質(zhì)、測繪、DNA分析的一堆專家連夜就殺過來了,洛陽鏟那么一打,帶上來的不是土,是一小塊燒過的骨頭片,上面全是砍東西留下的印子,距今差不多五萬年
現(xiàn)場沒人吱聲,就聽見喘氣的聲音,隊長楊東亞把那骨片捧在手里,跟捧著一個時代似的,他心里門兒清,黃土高原上舊石器遺址是不少,可都在河邊上,這次的信號在塬頂正中間,離水遠著呢,這一下就把“古人逐水而居”的老想法給干翻了,更邪門的是,雷達掃出來地下的東西是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圓,三層,跟后來新石器時代的祭壇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到底是誰啊,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上,拿著破石頭跟老天爺喊話。
探鏟繼續(xù)往下鉆,第三天,帶上來一塊赤鐵礦顏料,邊上都磨圓了,肯定是手里攥了很久,第四天,是一堆一堆的灰,最厚的地方四十厘米,里頭混著烤過的野馬骨頭跟羚羊角,第五天,一個差不多完整的頭蓋骨出來了,眉脊又高又壯,腦門往后傾,三維一掃,是早期智人,可又帶著尼安德特人的樣,實驗室那邊連夜搞古蛋白分析,結(jié)果一出來,母系DNA跟咱們現(xiàn)代歐亞人有關(guān)系,父系的Y染色體,是以前從來沒見過的一個分支,說白了,這兒以前住著一群“混血”獵人,東西方基因的第一次握手,可能就在這兒。
高潮是第七天來的,探方東南角,一塊燒裂的石頭上,粘著幾根黑色的纖維,紅外光一照,是四萬三千年前的麻,這一下比此前中國最早的紡織品記錄整整提前了一萬年,顯微鏡底下看,纖維是S形擰起來的,手藝很熟練,絕對不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考古隊的人在旁邊一米遠的地方又挖出來個更厲害的玩意兒,一個不到兩厘米直徑的穿孔骨片,邊上全是細密的鋸齒,中間的小孔里還有紅色的赭石粉,拿去一分析,這是紡輪,也是目前世界最早的紡紗工具之一,這說明啥,說明歐洲還在冰蓋底下哆嗦的時候,咱們黃土高原上的老祖宗,已經(jīng)穿上軟和的衣服了,把文明的火苗悄悄縫進了衣服角。
真正讓人后背發(fā)涼的,是三維激光雷達半夜傳回來的圖,電腦把地下17米到23米所有不正常的點拼起來,一座直徑約80米的“地下城”就冒出來了,外面是壕溝,里頭有37個橢圓形的深坑,墻上還抹著草拌泥,底下有燒成炭的木樁子,像是撐棚子用的,最中間是個漏斗一樣的豎井,井壁上還鑿了能踩腳的窩窩,一直通到更深的黑地方去,最讓工程師們想不通的,是所有坑道的中心線畫延長線,最后都準準地交匯在七公里外子午嶺的主峰上,就是當?shù)乩相l(xiāng)嘴里的“天帝梁”,山海經(jīng)里說,天帝梁是巫師們上天入地的梯子,碳十四測出來的年代,正好把這梯子的主人鎖定在了四萬年前。
消息傳到北京,學界都坐不住了,有專家說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地穴式聚落”,比半坡早了三萬年,也有人想到西伯利亞的“猛犸骨屋”,覺得這幫人可能是從更北邊的冰天雪地里過來的,那邊還在吵,這邊新一輪的發(fā)掘又開始了,8月12號凌晨,探鏟在地下21米碰到了石板,撬開一看,是條人鑿出來的斜坡,坡上全是來來回回踩出來的腳印,最長的一個28厘米,算下來身高接近兩米,腳印的盡頭,一個用鴕鳥蛋皮磨成的白色圓片片靜靜躺在那,上面用赭石畫了只展翅的鳥,線條很簡單,但那股神性擋不住,那一瞬間,所有人都下意識抬頭看了看天,好像看見了四萬年前的星空下,一個巨人披著麻布衣服,踩著滾燙的灰,把夢刻在蛋殼上,又埋進黃土里,等著后來的人用激光把他叫醒。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陜西榆林橫山舊石器晚期遺址2025年度發(fā)掘簡報》,《人類學學報》2025年第3期。
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黃土高原深部雷達考古報告(2025年7月)》,內(nèi)部資料。
3.王社江、楊東亞:《末次冰期中國北方人群的擴散與適應》,《第四紀研究》2024年第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