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tm是不是不太好?上海有免費的驛站?有申請資格的外地人,比你這種fw強不知道多少倍,你給上海貢獻多少稅收了?人家是你的幾倍。你不服打12315啊,fw“”
這是一個老鄉(xiāng)的跟帖。說的是上海的“青年驛站”,能感覺得到,他的火氣很大。而且他的定論很明白:有申請資格的外地人是精英,對外地人申請入駐驛站不滿的上海人是廢物。
先還原下事實——上海確實有青年驛站,應屆畢業(yè)生能申請每年最多15天的免費住宿。但那位老鄉(xiāng)的憤怒顯然已經超出了政策討論本身,字里行間都是刀光劍影:"貢獻稅收""比你強幾倍""不服打12315"......這種熟悉的戾氣,像極了地鐵里兩個陌生人因為踩腳爆發(fā)的爭吵。
老鄉(xiāng)以此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入駐青年驛站的合理性,這種割裂感,可能就是很多外地年輕人情緒的源頭——他們確實享受了政策紅利,但骨子里始終繃著一根"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座城市"的弦。他也知道自己要到上海這座城市里來謀生討生活,但是要面對時時刻刻秀優(yōu)越感的上海人,而且他還會疑惑:你們上海人哪來的優(yōu)越感???你們上海人又競爭不過我們外地人,你們還有什么優(yōu)越感呢?明明都是些廢物,卻還高高在上自以為高人一等。
在老鄉(xiāng)的眼里,有資格申請入駐青年驛站的人,都是應該得到上海福利的人,你們上海本地人有什么可嫉妒的呢?你們也就是出生在上海,有上海戶口,其實你們就只會坐享其成,你們給上海貢獻了多少稅收呢?和有資格申請的外地人比較起來,你們這些上海人都是廢物。你們比得過外地人嗎?
就像很多老鄉(xiāng)經常說的論調,上海這么好的地方,就應該以貢獻論來決定居住權,你們上海人出生在上海就可以生活居住在上海,哪怕是廢物也可以,這對外地人是不公平的,外地人哪怕再優(yōu)秀,哪怕稅收是上海人的幾倍,也還是沒有上海戶口,也沒能成為上海人,這很不公平。
也真的有老鄉(xiāng)發(fā)過帖子說,競爭失敗的上海人就應該離開上海,把位置騰出來給外地人精英住。
而在很多上海本地人的眼里,上海自己老百姓的住房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卻拿出這筆錢來去補貼給外地人,這筆錢,難道不應該優(yōu)先解決上海本地人的住房問題么?居住在老破小里的上海人還那么多啊,自己家里的內部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好,卻優(yōu)先去照顧外地人了,自己的住房問題就不解決了么?
但最讓我不解的是,這場爭吵里所有人都拿著"貢獻值"當武器。外地人說"我納稅多",本地人回懟"你占了便宜",就像菜市場兩個大媽比較誰買的蔥更便宜??沙鞘形拿鞑辉撌怯嬎闫魃系臄底直荣惏?!
有個細節(jié)特別有意思。老鄉(xiāng)的跟帖里反復出現的"12315",其實根本管不了驛站的事。這說明什么?憤怒常常源于信息不對稱。就像很多本地人不知道,申請青年驛站要提供企業(yè)面試通知,能住進來的年輕人大概率真是企業(yè)需要的人才;而外地朋友可能也不清楚,上海近十年新增人口中35%都流向了快遞、家政等基礎服務業(yè),所謂"搶資源"更多是種想象。
說到底,青年驛站爭議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我們共同的脆弱。外地朋友要的不是15天免費住宿,而是一個"被看見"的承諾,他們要的是被認可,他們要的是能在上海扎根;本地居民怕的也不是幾張床位,而是生活慣性的打破。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涌入上海,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顧慮和擔憂也是必然的,這還是我們熟悉的故鄉(xiāng)上海嗎?外地人就不能去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嗎?
城市化的劇本里沒有純粹的好人壞人,只有還沒學會共情的孤獨演員。那個把上海人視作廢物的老鄉(xiāng),不知道他自己是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