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嚴復(fù)
起名是一件大事。尤其對于中國人而言,名字中不僅承載了長輩對后輩的殷殷期待,還常常在經(jīng)意不經(jīng)意間,與歷史發(fā)生絲絲關(guān)聯(lián)。
古人取名,給孩子起的小名乳名,常不避賤字俗詞;成年后使用的大名,則會鄭重其事,寄予厚望——用今天的話說,會盡量往高大上了湊。
但,也有一些著名人物,名字中帶有“疾”“病”這樣不和諧的字眼。和否定性質(zhì)的字巧合組合,形成峰回路轉(zhuǎn)的意趣;結(jié)合此人生平來看,更是產(chǎn)生別樣的觀感。
“霍去病”“辛棄疾”,這副渾然天成的人名聯(lián),聯(lián)界可謂無人不曉。
這兩個人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也不可謂不響亮。
事實上,辛棄疾的名字由來,和霍去病還真有關(guān)系。
辛棄疾于1140年五月十一日出生于濟南歷城四風閘村。是年為宋高宗紹興十年,也是金熙宗天眷三年。
13年前,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東京,徽欽二帝被俘,是為“靖康之恥”。北宋覆滅,清明上河圖的繁華,一時化為烏有。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高宗趙構(gòu)南下建立新朝廷之后,不少北方民眾拖家?guī)Э?,輾轉(zhuǎn)跟隨南遷;但也有為數(shù)極多的一批人,由于各種原因留在北方大地。
這其中,就有辛棄疾的祖父——辛贊。
辛家原為隴西狄道大戶,后來至辛贊曾祖輩,才安居濟南,扎下根來。辛家人口眾多,舉家南遷絕非易事。辛贊原為宋廷官員,迫于家族生計,只得出仕于金朝。但是,他內(nèi)心真正向往的,是南下追隨新君,共御外侮。
這個愿望,自己實現(xiàn)不了,能夠寄托于兒子身上嗎?
難。
辛贊之子,名叫文郁,大約取“郁郁乎文哉”之意,與辛家世代習(xí)武的門風格格不入。在兒子出生后不久,辛文郁就病逝了。
辛贊為孫兒起名棄疾,字坦夫(辛棄疾南渡歸宋后,改為幼安)。坦,意為平安順遂;棄疾的表面意思,是拋卻疾病。
但,“棄疾”,深層寄托上,是和“去病”對應(yīng)的。
辛贊常帶著幼年的辛棄疾登高望遠,眺望河山,告訴他那段屈辱的歷史,在他心里埋下抗金救國、恢復(fù)中原的種子。
要實現(xiàn)這個愿望,空有文才無用,必須有膽識、知武略。辛贊敬佩的漢代名將霍去病,以弱冠之年,多次率軍進擊匈奴,收河西,占祁連,深入漠北,穩(wěn)定邊疆,立不世之功,迫使匈奴遠遁,不敢窺視中原。
辛贊起這個名字,既希望棄疾擁有強健的體格,更冀望棄疾有朝一日,能像霍去病一樣,率師北上,趕走侵略者,建立不世偉業(yè)。
在祖父的熏陶下,辛棄疾親眼目睹了北方百姓遭遇的屈辱與苦難,恢復(fù)中原的信念,在他心中牢牢地扎下根來。
辛贊為了培養(yǎng)辛棄疾,一方面讓他參加金人的科舉考試,領(lǐng)鄉(xiāng)舉,中進士,另一方面,兩次讓他游歷北方平原,了解地形地貌,摸透軍事布防,早做準備。
冥冥中或有天意,辛棄疾21歲的時候,機會到來?!斈?,霍去病也是在這個年齡前后,建立累累戰(zhàn)功。
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舉兵南下,一時激起中原淪陷區(qū)漢人的激烈反抗。辛棄疾當即棄筆從戎,聚集兩千人的隊伍,加入了耿京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麾下,擔任掌書記,協(xié)助計劃軍務(wù)。不久,他就向耿京提議,必須與南宋正規(guī)軍隊配合,方能成事。于是耿京同意奉表歸宋,并派辛棄疾前往江南,面見宋高宗。宋高宗大喜,立刻授予義軍二百多人官職,讓他們帶著官誥返回耿京軍中。
辛棄疾帶著喜訊往回趕,半路上,卻得到一個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劫持部屬投降了金人。辛棄疾悲憤之下,帶五十人馬,直沖五萬人的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并且策反了原本屬于耿京舊部的上萬士兵起而呼應(yīng),長驅(qū)疾馳,渡過淮水,直達臨安。
△辛棄疾活捉張安國(圖源《辛棄疾——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中華書局)
張安國被交給朝廷,斬首示眾。辛棄疾的壯舉震動南宋朝野。洪邁在《稼軒記》中說:“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p>
辛棄疾被封為江陰簽判,開始了在南宋的從政之路。
這位文武雙全的少年英雄,接下來是不是就能如霍去病一樣,扭轉(zhuǎn)乾坤,一展抱負呢?
歷史告訴我們,辛棄疾既沒有霍去病皇親國戚的身份助力,他效忠的君主,也不是漢武帝。
更何況,他自北風塵仆仆而來,就攜帶了一枚甩不掉的標簽,被南宋朝廷牢牢釘在不信任名單之上——歸正人。
歸正,即歸化正統(tǒng)。歸正人,就是指在宋金、宋蒙對峙的形勢下,一些生活在北方的民眾由于各種原因陸續(xù)南遷至南宋疆域生活的人。
歸正人辛棄疾,從此在地方上做官多年,依舊難以忘卻北上中原的雄心,一邊治理地方,一邊觀察時局,向朝廷進奏《美芹十論》《九議》等,分析敵我形勢,提出了完整成熟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但南宋朝廷的國策,不會給他立功的空間。到了晚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上臺,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辛棄疾已經(jīng)六十多歲、疾病纏身。以此高齡,想要像霍去病一樣建功立業(yè)已無可能。臨終,他滿懷不甘悲憤,大喊“殺賊”而逝。
辛棄疾的名字,取自霍去??;霍去病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史記》《漢書》沒有明說。但對這樣光華耀目而轉(zhuǎn)瞬即逝的人物,關(guān)于他的名字由來,神奇?zhèn)髡f從不會缺席:
霍去病的名字,是漢武帝劉徹起的。
衛(wèi)少兒(霍去病母親)、衛(wèi)子夫、衛(wèi)青三姐弟出身卑微,都曾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府中的下人。后來,衛(wèi)子夫被漢武帝看中,立為皇后。衛(wèi)少兒因此得以經(jīng)常出入皇宮。
有一次,衛(wèi)少兒抱著幼年的霍去病一起進宮探望妹妹,不巧漢武帝臥病在床,宮中一片靜寂,唯恐驚擾皇帝。不知怎么著,霍去病突然大哭起來。
哭聲驚醒了漢武帝,他剛要發(fā)怒,忽覺身體反而一陣輕松,病好了不少,于是轉(zhuǎn)怒為喜,召見了衛(wèi)少兒,問明情況后,沒有怪罪她,還親手抱起了孩子。
有趣的是,這個孩子一到武帝懷里,非但不怕生,還咯咯笑了起來,逗得武帝十分開心。武帝一問衛(wèi)少兒,得知孩子還沒有起名,就說:“近幾日身體欠安,被這孩子幾聲大哭,驚出一身冷汗,但病卻霍然去除了。就賜名‘去病’吧?!?/p>
衛(wèi)少兒一聽,連忙謝恩。由此,霍去病得到了正式的名字,同時也因為合了武帝的眼緣,深得喜愛。
傳說雖離奇,但和真實歷史不可能毫無聯(lián)系。
翻看史書,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偏愛,在歷史上也屬罕有,超越了一般的君臣關(guān)系,而是體現(xiàn)出“亦君亦父”的情感。
霍去病不拘傳統(tǒng)兵法,擅長創(chuàng)新戰(zhàn)術(shù),屢建奇功;他“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格局深得漢武帝認可;而他不納門客,非常純粹,也讓漢武帝無比放心。
軍事價值、個人情感、政治需求三合一,讓霍去病成為漢武帝心中理想的“帝國利劍”——年輕赤誠、所向披靡。去病去病,斬卻帝王心病。
但是,霍去病的生命如流星一般璀璨卻短暫,在24歲上,猝然病逝,死因成謎。漢武帝精神上受到巨大打擊,悲痛不已,下詔厚葬,將其墓(位于茂陵東側(cè))修筑成祁連山形狀,雕刻“馬踏匈奴”石像置于墓前,謚為“景桓”,所謂“布義行剛曰景,辟土服遠曰桓”,已是對武將的無上褒獎。
△“馬踏匈奴”雕塑,現(xiàn)藏茂陵博物館
名為去病的霍去病,奇才天降,雖因病早逝,而以生命寬度厚度彌補長度,活出了無與倫比的精彩;名為棄疾的辛棄疾,文武全能,起手不凡,卻一生襟抱未曾開,雖懷補天之志,難除宋廷沉疴……
名相似,命不同??垂湃斯适?,由名及命,由命及遇,由小觀大,不得不生“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之慨。
雖然如此,平凡如你我,即便擁有再平常不過的名字,誰說不可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來源:中華書局三全本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