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吳一川和團隊聚焦于無線軟體微型機器人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關鍵挑戰(zhàn),特別是在實現(xiàn)高機動性與強穩(wěn)健性方面的難題,研發(fā)了一款重量僅約 1 克、長度 2 厘米的無線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僅配備一個驅動器,但能夠通過調整腿部擺動模式,實現(xiàn)多方向、可控的運動。
(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810-1)
以往的無線微型機器人通常需要兩個或更多驅動器,才能實現(xiàn)轉向控制。相比之下,該團隊通過引入疊加振動模態(tài),使得單一驅動器即可激發(fā)出多種腿部擺動模式,從而賦予這款軟體機器人出色的機動性能。
該團隊的微型機器人在所有重量小于 1.5 克的無線微型機器人中,實現(xiàn)了最高的相對運動速度,以及此前只有多驅動器機器人才能達到的高機動性水平。更重要的是,這是首個在該尺度下即使被踩踏也仍可正常運行的無線機器人,展現(xiàn)出卓越的結構韌性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
與此同時,本研究提出的一體化設計方案,通過單一驅動器配合簡潔的結構與控制方式,實現(xiàn)了高靈活性、強可控性與高穩(wěn)健性,為極簡化驅動機制下的軟體微型機器人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該團隊認為這款機器人在多個實際場景中都具有應用潛力,尤其是那些“人到不了”的狹小空間,例如:
- 災后搜救:它可以鉆進廢墟、裂縫、瓦礫間,進行探測與定位。
- 管道巡檢:適用于細微管道、地下縫隙、通風系統(tǒng)等不易到達的區(qū)域。
- 環(huán)境監(jiān)測:可以搭載傳感器,在森林、地下等復雜地形中采集數(shù)據(jù)。
- 仿生教育:其結構與運動設計具有較好的仿生教學和科普意義。
目前,該團隊也在考慮將該平臺進一步小型化、智能化,計劃通過集成攝像頭模塊提升其實用性。
圖 | 相關論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81
據(jù)了解,吳一川出生在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從小就對動手和觀察自然充滿興趣,對昆蟲行為尤其著迷,尤其是它們如何在復雜地形中快速穿行、翻身、跳躍甚至飛行。這種興趣,慢慢演變成了吳一川現(xiàn)在所研究的方向——昆蟲尺度仿生機器人。
“電子科技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具有扎實的機器人研究基礎,也高度重視仿生機器人的交叉研究,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土壤。學校坐落于成都這樣一個科技與創(chuàng)新氛圍濃厚的城市,有利于推動技術落地?!彼硎尽R虼?,在博士畢業(yè)之后,吳一川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研究,希望能把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對技術的熱愛,轉化為面向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災后搜救、狹小空間探測等實際需求。
圖 | 吳一川(來源:吳一川)
據(jù)介紹,在本次研究中他和團隊希望制造一種尺寸小、重量輕、結構簡潔、運動能力強的微型機器人,能夠靈活穿越狹小復雜空間,并具備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
但實際上,實現(xiàn)這一目標面臨多重挑戰(zhàn):首先,微型機器人“無線+可控”很難。1 克級別的機器人,既要集成電池、電路,還要完成多方向運動軌跡控制。大多數(shù)已有方案依賴多驅動器,但這會帶來重量增加、控制復雜等問題。其次,微型機器人環(huán)境適應性差。傳統(tǒng)機器人在被沖擊或跌落后容易失效,很難勝任高風險場景,比如災區(qū)瓦礫縫隙、地下管道等區(qū)域的探索任務。
于是,該團隊提出:是否能用只用一個驅動器,實現(xiàn)多種運動軌跡的控制?是否能通過結構與材料設計,讓機器人“踩不死”?本次研究正是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開展的。
與此同時,該團隊這項工作的靈感其實很“自然”——就是來自昆蟲。比如蟑螂,它能在狹窄空間里快速穿行、從高處跌落也不會壞,他們不禁聯(lián)想到:如果機器人也能學會這些本事,是不是能幫人類去做更多危險和困難,但有意義的事情?吳一川一直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該團隊能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再用技術一點點去“模仿”和“進化”這些能力,就有可能做出一些真正有趣、也有意義的科研成果。
而在研究中,最讓該團隊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拍到機器人“被踩還活著”的那一刻。當時,他們把機器人放在實驗臺上,用直尺拍、用腳踩,它被壓扁了,但只要外力一松開,它居然很快自己恢復了形狀,還能接著跑!此外,他們意外發(fā)現(xiàn),機器人居然能在“頭朝下”的狀態(tài)下依然實現(xiàn)軌跡控制。相比以往需外接引線的微型機器人,本研究提出的是首個在該尺度下實現(xiàn)系統(tǒng)集成、可無線操控并能承受如此強烈沖擊的微型機器人平臺。
(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810-1)
未來,該團隊希望做以下幾個方面的推進:首先,實現(xiàn)更多運動模態(tài),比如加入跳躍、滑翔、飛行能力,提升機器人在不規(guī)則地形中的適應性;其次,實現(xiàn)能量優(yōu)化,目前續(xù)航能力較弱,該團隊計劃采用能量回收、無線供能、輕質高效電源等策略延長工作時間;最后,實現(xiàn)群體協(xié)作,為此他們擬開發(fā)多個“電子蟑螂”形成集群系統(tǒng),希望它們未來能像螞蟻一樣協(xié)作,完成探索、搬運、建構等任務?!翱傊?,我們希望這不只是一個‘靈活的單兵’,而是一個‘能協(xié)作的團隊’?!眳且淮ǜ嬖V DeepTech。
目前,吳一川個人尚未參與創(chuàng)業(yè),但正在考慮將實驗室的部分技術與產業(yè)應用相結合。該團隊希望在未來能形成一個以“昆蟲尺度仿生機器人”為特色的科技創(chuàng)業(yè)團隊,將成果推廣到教育、安防、巡檢等領域。
“希望在未來這只‘小強’不僅停留在實驗室里,還能走進現(xiàn)實生活的角落,去完成那些傳統(tǒng)方法難以勝任的任務,成為該團隊的‘微型助手’?!眳且淮ㄗ詈蟊硎尽?/p>
參考資料:
Wu, Y., Cao, L., Lu, G. et al. Untethered soft microrobot driven by a single actuator for agile navigations.Nat Commun16, 684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810-1
運營/排版:何晨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