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安慶這座坐落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古城,像一位藏著萬千故事的老者,既有皖江文化的溫潤底蘊,又有大別山余脈的雄奇風(fēng)骨。每年,無數(shù)游客循著歷史的蹤跡而來,或探訪振風(fēng)塔的古韻,或?qū)ひ掽S梅戲的婉轉(zhuǎn),但說到安慶最耀眼的自然名片,那肯定就是聞名遐邇的“天柱山”。
天柱山盤踞在安慶市潛山市西部,單是它身上的頭銜,就足以讓人驚嘆: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等等,每一個稱號,都是對它獨特價值的認(rèn)可。對游客而言,來安慶若不登天柱山,仿佛錯過了一場與自然的深度對話。
踏上天柱山的土地,最先震撼人心的是它的“地質(zhì)傳奇”。這里藏著我國唯一、全球揭露面積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壓變質(zhì)帶,裸露的花崗巖在億萬年風(fēng)雨雕琢下,形成了峰叢、怪石、峽谷等奇幻地貌。站在煉丹湖旁仰望,只見主峰“天柱峰”如利劍般刺破云霄,崖壁上的巖石紋理如刀削斧劈,被地質(zhì)專家譽為“世界最美的花崗巖地貌”。漫步山間,時而穿過云霧繚繞的棧道,時而邂逅形態(tài)各異的奇石——“象鼻石”酷似大象飲水,“皖公神像”仿佛老者沉思,一步一景,皆讓人嘆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正因如此,天柱山與黃山、九華山并稱為“安徽三大名山”,三者各有風(fēng)姿,卻同樣承載著安徽的山水靈魂。
但天柱山的魅力,遠不止于自然風(fēng)光。它的人文底蘊,如同山間的清泉,流淌了千年。歷史上,李白、白居易、蘇軾等文人墨客都曾登臨此山,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更令人稱奇的是,天柱山曾有過“南岳”的尊榮——早在漢武帝時期,它就被封為南岳,歷代帝王遣使祭祀,香火鼎盛。直到隋文帝時期,南岳稱號才改封湖南衡山,而天柱山則以“古南岳”之名,繼續(xù)承載著歷史的榮光。
如今在天柱山山間行走,仍能感受到這份厚重:三祖寺內(nèi),香火裊裊,這里是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弘法的道場,千年來禪音不絕;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中,300余幅歷代題刻密布崖壁,篆、隸、楷、行、草各體皆備,堪稱“石頭上的書法博物館”。這些人文印記,讓天柱山的雄奇中多了幾分溫潤的書卷氣。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柱山還有“皖山”、“皖公山”的別稱,而安徽省的簡稱“皖”,正源于此。相傳上古時期,皖伯大夫在此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后人為紀(jì)念他,便以“皖”命名這片土地??梢哉f,天柱山不僅是安慶的驕傲,更是安徽的“文化原點”之一,它的名字,早已深深鐫刻在安徽的地域基因里。
如今的天柱山,依然以包容的姿態(tài)迎接八方來客:登山愛好者挑戰(zhàn)著險峻的“青龍背”,攝影發(fā)燒友蹲守日出云海,親子家庭在煉丹湖畔嬉戲,文化愛好者則在摩崖石刻前駐足沉思。它不再需要“南岳”的頭銜來證明自己,卻用億萬年的地質(zhì)奇觀與千年的人文積淀,訴說著獨屬于自己的故事。你有沒有來過呢?感覺怎么樣?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