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張本智和擊敗王楚欽,一舉終結(jié)八連敗,并捧起了WTT冠軍獎杯。
可惜,勝利的掌聲沒維持多久,質(zhì)疑聲就從四面八方撲了過來。
這場勝利不但沒讓他收獲認可,反而讓他陷進了更深的爭議漩渦,日本球迷嫌他不夠日本,中國球迷更視他為“背叛者”。
當初張本智和的父母為了他的職業(yè)發(fā)展,選擇舉家搬遷日本尋找機會,但現(xiàn)在看來,張本智和終是為這荒唐舉動買了單。
1998年,張本智和的父親張宇和母親張凌,帶著對未來的憧憬,離開了中國,前往日本仙臺當乒乓球教練。
他們不是普通人,張凌曾是中國國家隊的一員,與鄧亞萍、喬紅并肩作戰(zhàn),張宇也曾在全運會上拿過銅牌。
這樣的家庭背景,本可以在中國繼續(xù)深耕,但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因為這對夫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2014年,年僅11歲的張智和改了名字,入了日本國籍,從此成了“張本智和”。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改名換姓,而是徹底切斷了和中國體育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張本一家給出的理由是,在中國乒壇競爭太激烈,去日本更有發(fā)展空間。
但從那一刻起,這個家庭的命運,就注定要在兩個國家之間游走。
張本智和的確在日本迅速崛起,他打球風格激進,反手爆發(fā)力驚人,又年輕氣盛,很快就成了日本乒壇的希望之星。
他打贏過樊振東,也贏過水谷隼,所以日本媒體對他的未來充滿期待。
可惜的是,張本智和的成長過程中,始終缺少一種真正的歸屬感。
在中國,他被視作“叛徒”,在日本,很多人也只把他當作“外來者”,日本重視禮儀、長幼有序,張本在比賽中的高調(diào)慶祝、對前輩的不敬,讓日本觀眾也難以認同他。
在8月11日舉辦的橫濱冠軍賽,則成了所有矛盾的爆發(fā)點。
男單決賽當天,張本智和對陣王楚欽,開局強勢連下三局,但隨后王楚欽連續(xù)反擊,扳回兩局。
但就在第六局關鍵時刻,張本突然申請了醫(yī)療暫停,說是左腿不舒服。
原本這也沒有什么,規(guī)則也允許球員在受傷的情況下,申請醫(yī)療暫停,可令人意外的是,畫面顯示張本智和一邊說左腿疼,一邊卻接受的是對右腿的按摩。
更重要的是,暫停時間長達七分鐘,遠超規(guī)定的五分鐘。
暫停結(jié)束后,張本狀態(tài)神勇,連得七分,以11比4結(jié)束比賽,捧起了冠軍獎杯。
但整個過程被直播記錄得清清楚楚,網(wǎng)友們很快炸鍋了,有人指責張本戰(zhàn)術性詐傷,有人說他就是要打斷王楚欽的節(jié)奏。
更有諷刺的是,張本曾經(jīng)因為妹妹張本美和的對手早田希娜使用類似暫停,激烈批評人家“不可原諒”,如今卻自己干得更絕。
這場比賽后,輿論徹底崩了,不僅是中國觀眾,就連日本輿論也開始不買賬,張本在贏球后大吼脫衣、親吻球臺、對著觀眾展示球衣名字,這些動作被認為挑釁。
而且他面對中國教練、老前輩王皓時的舉動也引發(fā)爭議,在四分之一決賽中,張本智和戰(zhàn)勝,但他贏球后慶祝太久,以至于等他想去和王皓握手時,后者已經(jīng)轉(zhuǎn)身在和向鵬復盤了。
張本繞場幾圈都沒等到握手,最后還跑去向自己教練“模仿”了個握手動作,意思是“你看他不理我”。
王皓是中國乒壇的名宿,作為教練,復盤是職責,張本的舉動顯得玻璃心,還有點小家子氣,你既然穿著日本隊服,就不要總想著從中國教練那里找情緒價值。
WTT橫濱賽結(jié)束后,國際乒聯(lián)也對裁判組做出了調(diào)整,男單和女單比賽的裁判,都被從后續(xù)賽事名單里移除,雖然官方說是正常輪換,但大家心里都清楚,這是在回應外界對“主場偏袒”的質(zhì)疑。
而張本美和那場比賽,更像是這場風波的前傳,在日本女單比賽中,早田希娜在決勝局申請了醫(yī)療暫停,回來后連得七分擊敗張本美和。
張本美和當場哭了,張本智和氣得直接取消了對早田的社交關注。
更諷刺的是,張本智和曾經(jīng)說過自己腿抽筋都不會暫停,如今卻在最關鍵的時刻申請醫(yī)療暫停,還引發(fā)裁判“雪藏”,這讓人很難不聯(lián)想到雙標二字。
8月13日,又有新消息曝出,前中國乒乓球隊員在直播中透露,日本乒協(xié)已經(jīng)在考慮對張本智和進行處罰,理由不是比賽中的暫停爭議,而是他在賽后公開批評乒協(xié),并在場邊模仿王皓的握手動作,給自己教練告狀。
這不是一個運動員該有的態(tài)度,一位代表國家出戰(zhàn)的選手,更應該明白界限在哪兒,分寸有多重。
張本智和這次贏得冠軍,卻失去了很多東西,贏得比賽,卻輸了口碑,贏得輿論關注,卻失去了信任。
他夾在兩個國家之間,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既想獲得中國觀眾的認可,又要維持在日本的身份,可惜這種左右搖擺的姿態(tài),注定很難贏來真正的歸屬。
他的父母二十多年前的選擇,本是為了給孩子更多機會。
但他們沒想過,這份選擇,也許會讓孩子背負一生的身份困擾和道德壓力,他的成長過程,其實是為上一代人的選擇“買單”。
如今,這個曾經(jīng)的小天才,站在世界乒壇的聚光燈下,面對的不是排名、不是積分,而是一個比冠軍更沉重的問題—他,屬于哪邊?
他的技術沒有問題,他的實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但如果不能解決身份的困境和心理的浮躁,靠一次次用規(guī)則邊緣博弈爭來的勝利,終究贏不來真正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