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超過90%的死亡由腫瘤轉移導致。當前化療雖能消融原發(fā)灶,卻因腫瘤微環(huán)境的免疫抑制特性和異質(zhì)性,難以阻止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s)在治療過程中脫落。這些CTCs通過血液遷移至遠端器官,成為轉移的“種子”。盡管靶向納米載藥系統(tǒng)可減輕化療毒性,但CTC的防控仍是國際難題。
重慶大學醫(yī)學院羅陽教授、楊紀春副教授和清華大學許華平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杰研究員合作提出“SNARE”(龜入甕中)的時空可控DNA水凝膠網(wǎng)絡。該系統(tǒng)通過雙模塊協(xié)同:EpCAM適體識別模塊精準錨定腫瘤邊界,智能納米載體模塊響應腫瘤微環(huán)境pH值實現(xiàn)水凝膠按需自組裝。SNARE將腫瘤禁錮于局部空間,從根源阻斷CTC脫落,同時激活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和cGAS-STING通路,并通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通路內(nèi)源性下調(diào)PD-L1,形成“固定化-免疫激活-免疫調(diào)節(jié)”三重抗轉移機制。相關論文以“A Spatiotemporally Controllable DNA Hydrogel Mesh for Focused Antimetastasis Therapy of Cancer”為題,發(fā)表在ACS Nano上。
示意圖1.SNARE用于癌癥聚焦抗轉移治療的方案。
智能載體精準投送
研究人員設計核殼結構納米載體ZIF-8@CMCS(Z@C):ZIF-8核在pH 5.5(腫瘤細胞內(nèi))降解,CMCS外殼在pH 6.5(腫瘤微環(huán)境)解離。該載體負載化療藥吉西他濱(GEM)和適體-引發(fā)鏈(A-I),透射電鏡(TEM)與元素圖譜證實其100 nm的粗糙表面及雙層結構(圖1b-d)。電荷翻轉實驗顯示,CMCS在弱酸性環(huán)境中脫落使載體表面由負轉正,顯著提升細胞攝取效率(圖1f)。在三維腫瘤微球模型中,載體穿透深度達364 μm(圖1g),為體內(nèi)應用奠定基礎。
圖1 可逆納米載體模塊的性能驗證 (a) 核殼結構納米載體制備流程;(b-c) ZIF-8和Z@C的TEM圖像;(d) Z@C元素分布圖;(e) 載藥載體TEM圖像;(f) pH依賴的細胞攝取流式分析;(g) 腫瘤微球中載體滲透的共聚焦圖像;(h) A-I鏈與ZIF-8/EpCAM結合能的DFT計算。
水凝膠捕獲腫瘤細胞
EpCAM適體引導的雜交鏈反應(HCR)在2小時內(nèi)形成DNA水凝膠網(wǎng)絡(圖S21)。該網(wǎng)絡對高表達EpCAM的結直腸癌細胞SW620和乳腺癌細胞MCF-7表現(xiàn)出特異性捕獲能力(圖2a-c),遷移侵襲實驗證實其有效抑制癌細胞擴散(圖2d-e)。單細胞追蹤顯示,水凝膠將癌細胞運動限制在局部區(qū)域(圖2f)。在三維腫瘤微球中,水凝膠在表面快速形成“牢籠”,阻止癌細胞脫落(圖2g-h),且外泌體分泌顯著降低。
圖2 DNA水凝膠模塊的捕獲性能 (a) EpCAM適體與不同細胞的結合共聚焦圖像;(b) 細胞特異性捕獲示意圖;(c) 混合細胞捕獲結果;(d-e) 遷移侵襲實驗定量分析;(f) 單細胞運動軌跡追蹤;(g) 腫瘤微球凝膠化共聚焦切片;(h) 水凝膠抑制微球解離的明場圖像;(i) 水凝膠用量與微球直徑的數(shù)學關系模型。
免疫調(diào)控新機制
分子對接證實EpCAM適體通過氫鍵與靶蛋白結合(圖3a),抑制β-連環(huán)蛋白核轉位和皮層蛋白表達,降低癌細胞遷移能力(圖3c-e)。更重要的是,適體阻斷EpCAM與EGFR相互作用,下調(diào)ERK磷酸化,進而內(nèi)源性降低PD-L1表達(圖3f-h)。水凝膠的有序交聯(lián)網(wǎng)絡使適體-靶標結合親和力提升(Kd從5.1×10??降至4.3×10?? mol),顯著增強PD-L1調(diào)控效果。這種內(nèi)源調(diào)控優(yōu)于直接靶向PD-L1的抗體或適體,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開發(fā)提供新思路。
圖3 免疫調(diào)控機制與體外抗腫瘤效果 (a) 適體-EpCAM分子對接模型;(b) EGFR通路免疫調(diào)控示意圖;(c) 皮層蛋白表達分析;(d-e) 劃痕與侵襲實驗;(f-g) EGFR/ERK/PD-L1的蛋白印跡;(h) PD-L1共聚焦圖像;(i) 細胞存活率;(j) 活死細胞染色;(k) 細胞凋亡流式分析。
協(xié)同免疫激活
GEM誘導ICD效應,促進鈣網(wǎng)蛋白(CRT)暴露和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ATP釋放(圖4b-c)。同時,GEM產(chǎn)生的雙鏈DNA激活cGAS-STING通路,提升STING-TBK-IRF3磷酸化水平。這些信號驅(qū)動樹突細胞(DC)成熟(圖4e),增強T細胞殺傷活性。轉錄組分析顯示,SNARE治療組1468個基因上調(diào),涉及細胞因子受體互作、TNF和p53通路;507個基因下調(diào),抑制Wnt和MAPK信號(圖4h-i)。
圖4 體外免疫激活與轉錄組分析 (a) ICD免疫激活示意圖;(b-c) CRT/HMGB1免疫熒光;(d) DC成熟示意圖;(e) DC成熟流式結果;(f) 基因表達相關性熱圖;(g) 主成分分析;(h) 差異基因火山圖;(i) KEGG通路富集分析;(j) 蛋白互作網(wǎng)絡。
活體高效抗轉移
在結直腸癌小鼠模型中,SNARE在腫瘤部位3小時內(nèi)完成凝膠化(圖5b-c)。GEM/Z@C+水凝膠組腫瘤抑制率最高(圖5d),且主要器官無損傷。免疫熒光證實其顯著提升CRT/HMGB1水平,并下調(diào)PD-L1(圖6a)。CTC檢測顯示,治療組血液中CTC數(shù)量銳減(圖6e-f),肺轉移結節(jié)減少(圖6g-i)。更關鍵的是,治療組小鼠在二次腫瘤攻擊中依靠長期免疫記憶有效抑制轉移(圖6k),脾臟中央記憶T細胞比例達24.4%(圖S69)。該系統(tǒng)在乳腺癌模型中也展現(xiàn)普適性。
圖5 體內(nèi)抗腫瘤效果 (a) 治療流程示意圖;(b-c) 水凝膠體內(nèi)形成熒光監(jiān)測;(d) 腫瘤體積變化曲線;(e) 腫瘤照片;(f) 腫瘤組織H&E、Ki67、Tunel染色。
圖6 體內(nèi)免疫激活與抗轉移效應 (a) CRT/HMGB1/PD-L1腫瘤組織熒光;(b) DC成熟與T細胞流式分析;(c) T細胞定量;(d) 細胞因子檢測;(e) 對照組CTC熒光圖像;(f) CTC數(shù)量統(tǒng)計;(g) 肺轉移結節(jié)(Bouin染色)及H&E切片;(h-i) 肺結節(jié)與肺重定量;(j) 長期免疫記憶實驗設計;(k) 免疫記憶組肺轉移抑制結果。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