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涉及下屬給上司送禮的劇情共有三段:
一是,前杭州知府馬寧遠(yuǎn)給胡宗憲送兩盒老山參,送禮成功,但成功的原因并非馬寧遠(yuǎn)送禮的道行高,而是胡宗憲顧及老下屬馬寧遠(yuǎn)的面子,勉強(qiáng)收下了。
禮雖然送出去了,但若在現(xiàn)實職場之中,這份禮送的還不如不送,因為這份禮所達(dá)到的效果是消而非長——沒增長二人的感情,反倒消耗了彼此的情分。
二是,淳安縣王牢頭給海瑞送禮,送禮未成功不說,先吃了海瑞家人的閉門羹,隨后又當(dāng)著海瑞的面自扇兩個嘴巴賠罪,真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沒討到領(lǐng)導(dǎo)的歡心,還刷低了在領(lǐng)導(dǎo)心中的印象分。
三是,淳安田縣丞給海瑞送禮,雖然海瑞叫田縣丞在其俸祿里扣除這份禮物的花費,但禮卻實實在在送成了。
也由此,海瑞不僅要承田縣丞的這份情,還在收禮之后,與田縣丞話了幾句家常。
為何三人送禮,效果各有不同,尤其是為何王牢頭送禮被拒,而田縣丞卻能把禮送出去?
這其中所涉及到的,便是送禮的學(xué)問與道行。
王牢頭送禮
先看王牢頭是如何送禮的。
海瑞回家,正好看到王牢頭被拒門外,海瑞頭向王牢頭身后一瞥,一大塊豬肉正擱在地上,瞬間就清楚了王牢頭是來送禮的。
王牢頭喪著臉轉(zhuǎn)身去拎肉,抬頭看到了海瑞,喪著的大臉一瞬間綻放扭出了花,極為諂媚的一手拎肉下跪說道:
“呦,堂尊回來了!小的給堂尊見禮,堂尊,您一路辛苦了?!?br/>
見王牢頭如此表情,海瑞不動聲色,明知故問道:
“你到這里來干什么?”
接下來便是王牢頭送禮所犯的第一忌“別扭”的送禮態(tài)度(表情)。
王牢頭聽海瑞問其來意,自知話題要涉及到“送禮”一事,他臉上諂媚的笑容不減,扭捏且不好意思地緩慢起身。
王牢頭未曾開口,這一番讓人感覺極為別扭的態(tài)度,就已經(jīng)奠定了此禮很難送出去。
為何?
王牢頭扭捏的這種不自然的態(tài)度(表情),反映出了一個信息——往輕了說,會讓人感覺到眼前的行為不正當(dāng)、不合理;往重了說,會讓人覺得眼前的行為骯臟齷齪、蠅營狗茍。
當(dāng)事人雙方接收到這種信息,勢必會在兩人之間產(chǎn)生一種尷尬的氛圍,此時,別說海瑞不想收這份禮,就是想收也不能去收了。
這是第一忌,王牢頭所犯的第二忌便是王牢頭送禮的說辭。
王牢頭邊不自然的起身,邊說道:
“也沒有別的意思,我就是買了點薄敬,想孝敬孝敬太夫人,誰想到她人家……”
王牢頭的話說到“薄敬”的那一刻,海瑞就不自覺地皺了下眉頭,隨后低下了頭,其中對王牢頭的反感更甚,也因此,王牢頭的話尚未說完就被海瑞沉著臉打斷了。
為何海瑞如此反感?
先看王牢頭第一句話“也沒有別的意思”。
這句話聽起來是正常的,是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沒有其他的意思,可這種解釋本身就是暗示自己的行為有其他的意思,是在送禮、行賄。
尤其是在海瑞的問話中,既不帶有“你這種行為是什么意思”的發(fā)問,也不帶有“你是這個意思,還是那個意思”的選擇問,那么王牢頭的這句話豈不是多余,容易讓人亂想。
再看王牢頭接下來的兩句話“我就是買了點薄敬”“想孝敬孝敬太夫人”。
這兩句話中有兩個犯忌的字眼——一是“薄”,二是“孝敬”。
在送禮中,只有禮真的很重的時候,怕對方一時難以接受,提“薄禮”二字來降低對方接受的壓力,是有意義的。
否則此字眼毫無意義,除非雙方的交情本就很深,而禮確實很輕,明言“禮薄”,是為了凸現(xiàn)二人情深,才能達(dá)到“禮輕情意重”的效果。
而“孝敬”二字,江湖味太重不說,其字眼本身在送禮之中就暗含負(fù)面的色彩,容易將送禮一事引入不好的聯(lián)想。
畢竟,我們私下里經(jīng)常會說“你過節(jié)沒孝敬領(lǐng)導(dǎo)點”之類的話,卻很少聽人會在送禮時說“領(lǐng)導(dǎo),這是孝敬你的”這類的話。
很顯然,后者那樣的話一聽就會讓人覺得別扭。
當(dāng)然,電視劇里送禮的場景倒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類的字眼,那是角色及情節(jié)的色彩的需要,以此來體現(xiàn)人物及行為的負(fù)面色彩。
而王牢頭的最后一句“誰想到她老人家”,更絕。
當(dāng)然,能理解王牢頭想要表達(dá)的意思是想說,他的好意被老人家拒絕了,可讓人聽起來,反倒有一種責(zé)備老人家的意味……
海瑞打斷王牢頭的話說,隨后說道:
“告訴你兩條記住了,并轉(zhuǎn)告衙門里的公人。第一,以后任何人不許給我家人送東西;第二,我姓海,祖上全名叫海達(dá)爾,尊奉回教,從來不食豬肉。”
(第二條引用原著,因有所爭議被劇中刪減。)
從海瑞的話中也可以看出,王牢頭送禮所犯的第三忌:送禮前沒做好功課,所送的東西犯了忌諱。
王牢頭聽完海瑞的話,自知此次禮不僅送不出去,沒準(zhǔn)還會惹怒海瑞,趕忙自掌兩個嘴巴來道歉。
幸得海瑞并非小氣之人,道了聲“現(xiàn)在知道就好”,便讓王牢頭離開了……
田縣丞送禮
再來看田縣丞是如何送禮的。
田縣丞拎著食盒,正好撞見海瑞從家中出來。
二人一見面,海瑞指著食盒,問了田縣丞一句跟見王牢頭一樣的話:
“田縣丞,你這是干什么?”
面對海瑞的問話,先看田縣丞的態(tài)度(表情)——
田縣丞既不諂媚,也不驚慌,大方自然地將食盒伸向海瑞,一連串的動作表情極為和諧,讓人感覺不到一絲這是在送禮的感覺,反倒像在做一件極為合理正當(dāng)?shù)氖隆?/p>
這讓海瑞沒有任何的反感,二人之間的氛圍也很是自然。
再看田縣丞的回話,也就是送禮的說辭——
田縣丞一本正經(jīng)地說:
“堂尊,這不是給你的,該到吃晚飯的時候了,這是給李太醫(yī)送來的?!?br/>
說完這番話,田縣丞微笑著把食盒又向海瑞遞了過去。
田縣丞這一番話看似平常,實際上比王牢頭有水平得多。
田縣丞開頭一句“這不是給你的”,先發(fā)制人地剝奪了海瑞拒絕的權(quán)利,不是給你的,你又如何替他人拒絕呢?
而田縣丞接下來的話,不僅表明了送禮的對象,還給出了一個合適的理由:我來給李太醫(yī)送飯,因為快到吃晚飯的時候了。
隨后,田縣丞看海瑞還有所猶豫,所說的話更是高明:
“啊呀,堂尊放心,知道堂尊家里尊奉的是回教,這里只是一條魚、一盤牛肉和一壺米酒?!?br/>
說完,田縣丞微笑著再次將食盒遞向海瑞,海瑞順手就接了下來。
海瑞的猶豫是擔(dān)憂田縣丞送的飯菜犯忌嗎?
不,即便有這方面的擔(dān)憂,也是次要的,田縣丞當(dāng)然清楚這一點,但他聰明就聰明在了這里,一句語氣詞“啊呀”,在拉進(jìn)了二人關(guān)系的同時,表達(dá)了一種你多慮的態(tài)度。
隨后,田縣丞提到“知道堂尊家里尊奉的是回教”,不僅為海瑞尋了一個臺階讓其收禮,還間接表達(dá)了他的心意與誠意。
最后,田縣丞強(qiáng)調(diào)食盒里裝著是什么,是間接的在表達(dá)“禮輕”,以便降低海瑞收禮的壓力。
在整個送禮的過程中,田縣丞態(tài)度自然,送禮的說辭合理,所送的禮物恰當(dāng),所以,海瑞會心安的收下,并真誠地向田縣丞道謝:
“讓你費心了?!?br/>
此時,再回想王牢頭送禮的那一番過程,高下立見,已無需再贅言評論。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其實田縣丞的禮也只是成功送出去了一半,畢竟這頓飯的錢最終還是從海瑞的俸祿里扣的,而田縣丞也同意了。
對此,只能說一些人對“送禮”這一行為的誤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送禮送的究竟是什么?
送禮送的是什么?
如果你單純的認(rèn)為,送禮送的就是錢,那么認(rèn)為田縣丞送禮只成功送出去了一半,那是正常的。
可實際上,送禮送的是情,而非錢。
(在這里要補(bǔ)充一下,送禮與求人辦事送錢是不同的,前者是“禮尚往來”的交往,后者那是“行賄”。)
只有真正理解送禮的內(nèi)涵,才會明白禮要如何去送,也才能把禮送出去,而只有對方接受了你送的禮,二人的情才會開始。
在人情社會,送禮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小到朋友之間的來往,大到有些事非“情到濃時”,才能水到渠成。
所以,從古至今,送禮都是一門學(xué)問,隱含著一個人社交道行的深淺。
而在送禮的這件事中,很多人從一開始就踏入了誤區(qū):比如糾結(jié)于禮物的輕重,比如苦惱于送禮時該找的理由等等。
先說禮物輕重的問題。
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出田縣丞所送的禮并不比王牢頭送的禮重,那為何海瑞會收田縣丞的禮,而不收王牢頭的禮呢?
在這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點便是:禮物的輕重不重要,禮物送的恰當(dāng)更重要!
很多人都存在這個誤區(qū),覺得送禮和買東西一樣,要“只選貴的,不選對的”,這是錯誤的。
現(xiàn)實生活中,所送的禮越重,對方接受的心理壓力也就越大,這一點不僅適用于職場,在朋友日常相處中也是一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送你一個手機(jī)殼,你敢收,你也會覺得高興;可一旦朋友送你一部手機(jī),尤其是所謂的“遙遙領(lǐng)先”,試問你輕易敢收嗎?
即便你不得已收了下來,心中的壓力也一定不小。
為何?
理由很簡單,如果對方送你的是手機(jī)殼,你會清楚兩點,一是,這份禮好還,二是,即便有所求也絕非大事,你也好辦。可一旦送你的是手機(jī),這兩點都會成為你的壓力。
在職場也是這樣。
一旦你真給領(lǐng)導(dǎo)送了一份重禮,領(lǐng)導(dǎo)輕易是真不敢接的。在平常交往中,在節(jié)日的人情往來中,你突然送了領(lǐng)導(dǎo)一份“重禮”,這完全是給領(lǐng)導(dǎo)送一個“驚嚇”——他勢必會思考你所求的是什么,畢竟在常識中,禮的輕重等同于送禮的目的。
所以,既然送禮送的是情,是建立情,那么就不該考慮禮的輕重,重點要放在恰當(dāng)之上。
而這個恰當(dāng),就是“中庸”,而所謂的“中庸”,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高不低”的平庸、圓滑,其精髓要義掐在于恰當(dāng)、準(zhǔn)確、合適。
禮送的恰當(dāng),就不會讓收禮的人覺得突兀、沉重、壓力大,而是自然、舒暢。
具體來說,就是所送的禮與所要達(dá)成的目的一致,別妄想“禮重”辦事越妥,很多時候只會適得其反。尤其是日常禮節(jié)性的禮,萬不能以“禮重”來討對方歡喜,最佳的標(biāo)準(zhǔn)以對方最容易接受的程度為宜。
總結(jié)來說,就是禮物的輕重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而非考慮自己的想法。
而送禮的理由也是如此——
所謂送禮最好的說辭與理由,不是你說的如何漂亮,也非你的理由對方多么不好推辭,而是要考慮什么理由,對方最容易接受。
就像在劇中,王牢頭給出的理由是“孝敬太夫人”,而田縣丞給出的理由是“給李太醫(yī)送飯”,對于以清廉標(biāo)榜的海瑞來說,前者是萬不能接受的,別說是幾斤肉,就是拎來幾頭豬,海瑞也勢必會拒絕,而后者所給的理由,恰在海瑞可接受,也最容易接受的范疇之內(nèi)。
所以說,田縣丞遠(yuǎn)比王牢頭的道行深得多,至少在這一點上是這樣。
至于為何說馬寧遠(yuǎn)給胡宗憲送的禮不如不送,拋開馬寧遠(yuǎn)送禮是因為心中有愧這一點不談,馬寧遠(yuǎn)所送的禮不僅重了,而且所找的理由也不恰當(dāng)——
在胡宗憲問馬寧遠(yuǎn)拿的是什么東西時,馬寧遠(yuǎn)如此說道:
“兩支山參,我知道你不許我們給你送東西,沒有別的意思,實在是這一向看著你瘦得太多了……”
馬寧遠(yuǎn)說的時候很動情,可犯忌的東西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馬寧遠(yuǎn)在送禮中,把“自己”壓了進(jìn)去,也就是說,一旦胡宗憲拒絕收這份禮,不僅駁了下屬的面子,還傷了下屬的心。
也因此,從未收過禮的胡宗憲,不得已只能收下了下屬的這份禮??杉热皇潜黄仁障碌?,馬寧遠(yuǎn)的這份禮送出去的又哪會是情呢?
結(jié)語
上述的分析僅限于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的劇情,一些內(nèi)容的延展也僅基于日常生活與職場上的人情往來。
雖說,在人情的社會,有時難逃“送禮”一事,但這絕不是成事的關(guān)鍵,也非努力的方向。畢竟,真正能走遠(yuǎn)的人,到最后所憑借的還是自己,自身如果不硬,其他玩得再溜,也無用!
尤其是,送禮送到最后,雖說送的是情,可真正送的還是自己——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潛力以及自己的品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