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5 南國書香節(jié)如約啟幕,書香墨韻浸潤羊城。當日,由嶺南古籍出版社主辦的 “從長安荔枝到嶺南詩詞 ——《詩詞里的嶺南》新書分享會”,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B區(qū)12.2號館廣東館活動區(qū)溫情上演。該書作者、有著 "當代太史令" 之稱的資深媒體人劉黎平親臨現(xiàn)場,引領(lǐng)在場觀眾踏上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通過詩詞領(lǐng)略嶺南大地的千年風華。
“從長安荔枝到嶺南詩詞 ——《詩詞里的嶺南》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
以詩為引,解碼嶺南文化
《詩詞里的嶺南》是一本極具嶺南特色的文化普及讀物。自唐代張九齡開始,中國古代詩歌里就融入了嶺南色彩,這些詩歌不僅是嶺南地區(qū)風土人情的生動反映,還融合了中原之風,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學領(lǐng)域,其中不乏廣為傳唱的名篇。本書以時間為線索,精選了20首關(guān)于嶺南的經(jīng)典詩詞,搭配相得益彰的古畫,深入淺出地挖掘詩詞背后的嶺南風物和歷史故事,展現(xiàn)了嶺南文學深厚的歷史底蘊。
《詩詞里的嶺南》是一本極具嶺南特色的文化普及讀物。
劉黎平在講座中,以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語言,將詩詞與歷史緊密相連。他從電影《長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拼命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的故事說起,引出同時代的大唐名相張九齡在長安推廣嶺南荔枝的趣事。
張九齡任職中書省時,不遺余力地向同僚推薦嶺南荔枝,后來擔任地方官時,還寫下了《荔枝賦》,認為荔枝“可以薦宗廟,可以羞王公”,卻因交通不便,“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難以送達長安。這段講述,讓現(xiàn)場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嶺南荔枝在古代的珍貴以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
詩人筆下的嶺南風物與心境
書中所選詩詞,每一首都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嶺南文化的密碼。劉黎平分享道,從韓愈第一次吃到嶺南海鮮時“莫不可嘆驚”的復(fù)雜心情,到蘇軾謫居惠州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開懷胸襟,詩人們在嶺南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通過詩詞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他們初到嶺南,被這里奇異的草木、珍稀的鳥獸、瑰麗的山水、神秘的風俗所驚艷,用詩詞為世人打開了了解嶺南的窗口。
在談到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時,劉黎平指出,杜牧雖意在諷刺唐朝的奢侈,卻在無意間抬高了荔枝的身價,間接為荔枝“帶貨”。而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則是完全徹底地為嶺南荔枝代言。這些生動的解讀,讓觀眾對詩詞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嶺南風物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認識。
《詩詞里的嶺南》還配有數(shù)十幅古畫,詩畫互映,為讀者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
嶺南荔枝園的歷史變遷
除了詩詞中的情感與心境,劉黎平還深入挖掘了嶺南荔枝園的歷史變遷。
他介紹,廣州早在唐朝后期就有荔枝園,詩人曹松的《南海陪鄭司空游荔園》中“南國名園盡興游”便是佐證。到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舉辦荔枝宴,其舉辦地昌華苑的房屋四壁及窗外全是荔枝,紅紅的一片如同一朵朵紅色的云,因此被稱為“紅云宴”。 距曹松九百年后,清代兩廣總督阮元寫了《唐荔園》一詩,對張九齡、杜牧、曹松關(guān)于嶺南荔枝的詩賦進行了大盤點,“曹松陪游老文筆”“紅塵笑罷宴紅云”“曲江一賦傳開元”。阮元的兒子阮福在《唐荔園記》中記載,唐荔園位于廣州城,當時名為“虬珠圃”,后為突出唐朝古風,更名為“唐荔園林”。
劉黎平的講述,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嶺南荔枝園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繁華景象。
詩畫互映,領(lǐng)略嶺南文化魅力
《詩詞里的嶺南》還配有數(shù)十幅古畫,詩畫互映,為讀者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
在講座現(xiàn)場,劉黎平結(jié)合書中的古畫,進一步闡釋了詩詞與繪畫所共同展現(xiàn)的嶺南文化魅力。這些古畫生動地描繪了嶺南的山水風光、市井生活、草木鳥獸等,與詩詞相互補充,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嶺南文化與詩詞交融的獨特韻味。無論是詩詞歌賦愛好者,還是嶺南文化愛好者,都能在書中品詩賞畫,收獲豐富的文化體驗。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羅彥清 通訊員 孟肖
圖片由嶺南古籍出版社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