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俄美總統(tǒng)15日在阿拉斯加會晤,歐洲再次發(fā)現(xiàn)自己不在談判桌上,成了旁觀者,更可能淪為最大輸家。
德國輿論普遍對這場會晤感到失望,認為這令美歐跨大西洋關系的裂痕進一步加深。
總臺記者 阮佳聞:德國政界與學界對本次美俄會晤普遍反應冷淡。執(zhí)政黨基社盟外交事務專家基澤韋特直言,這是“一個黑色星期五”,沒有?;?,沒有突破,只留下空洞言辭。前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則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毫無實質進展,歐洲深感失望”。
德國媒體也普遍批評特朗普的表演色彩遠大于外交實質。德國電視二臺形容這場會晤“喧囂有余,收獲全無”,留下的只是鏡頭下的象征性畫面,而非?;饏f(xié)議或具體措施。對于歐洲淪為局外看客,只能被動接受既成事實。評論直言:“歐洲人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看,真正的對話在他們之外進行?!?/p>
這種被邊緣化的無力感,在德國政壇被放大。聯(lián)邦總理默茨雖在會前緊急協(xié)調(diào)盟友,強調(diào)烏克蘭必須擁有席位、?;饝乔疤岬冉y(tǒng)一立場,但這些訴求在阿拉斯加幾乎完全缺席。會晤后的聯(lián)合記者會上,普京與特朗普雖都宣稱取得“進展”,卻沒有披露任何涉及停火或歐洲關切的內(nèi)容。
德國政治學者馬薩拉對此質疑:“特朗普說‘我們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到底是哪些?”答案不得而知。德國輿論擔心,這種“交易化”的外交邏輯,只會讓歐洲安全利益被置于邊緣。
正如《柏林日報》所言,對歐洲而言,這是一場“地緣政治的羞辱”。當美俄直接對話,歐洲不僅失聲,更發(fā)現(xiàn)自身長期以來高投入援助烏克蘭,卻換不來政治回報,陷入了付出與影響力不對等的困境。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