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抗日戰(zhàn)爭戰(zhàn)略防御階段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武漢會戰(zhàn)宣告結束,國民黨軍被迫繼續(xù)向長江上游的重慶地區(qū)撤退。但在此期間,卻有一支部隊脫離原建制,北渡長江進入了湖北、湖南兩省交界的洪湖地區(qū),這就是隸屬豫鄂邊區(qū)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的第13軍128師。
被收編后遭到嚴重削弱
第13軍是中央軍大佬湯恩伯的起家嫡系,但第128師卻是西北軍雜牌,前身系楊虎城將軍的第17路軍第38軍17師49旅。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期間,該旅旅長王勁哉極力主張?zhí)帥Q蔣介石;當得知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安全返回南京后,他一氣之下率部出走,進入秦嶺山區(qū)駐扎。
但當時全民族抗戰(zhàn)已是大勢所趨,王勁哉最后也只能接受蔣介石中央軍的改編。1935年1月,該旅改編為第1集團軍新35師;5月,又改編為第128師。如此背景的一支部隊,自然成為嫡系中央軍的眼中釘,在抗日戰(zhàn)場上處處被當做炮灰使用,不斷被分化瓦解。到武漢會戰(zhàn)結束時,已僅剩千余人槍,撤至湖北咸寧緊急整補,也僅剩4個不滿編團。
楊虎城
在洪湖地區(qū)建立政權
即便如此,湯恩伯也不打算放過他們,他下令升王勁哉為副軍長,另委派親信統(tǒng)率第128師。好在這種明升暗降的把戲被官兵們識破,他們直接在行軍途中槍殺了新任師長,隨后兵分兩路,旅長李俊彥率2個團北上???,保存實力;王勁哉率另外兩個團在附近打游擊,并自稱“抗日義勇軍”湘鄂邊區(qū)總司令,宣布脫離國民黨軍第6戰(zhàn)區(qū)序列。
1938年冬,王勁哉率這2個團進駐洪湖地區(qū),先后火并了國民黨別動軍金亦吾部、中央軍周興部、沔陽縣地方武裝楊振華部等,并在搶占的地盤上建立了代理臨時政權的“興革委員會”,在縣、鄉(xiāng)、村各級成立了青年、婦女、兒童等各種抗日群眾團體。為了恢復被戰(zhàn)爭摧殘的經濟,王勁哉全力打擊賭博、盜竊、抽鴉片等行為,并頒布《減租實施辦法》等,降低農民地租,廢除苛捐雜稅等。
擴軍到3萬余人
在洪湖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后,王勁哉開始大力整軍,先后開辦了“抗日軍官訓練大隊”和“抗日青年訓練班”,迅速訓練了近2000名軍政人員。同時,四處收編土匪和武漢會戰(zhàn)時期的潰散部隊,在1年半時間內,第128師迅速擴大到3萬余人,編為3個旅、30個團,形成以洪湖為中心,占地6縣20鎮(zhèn)的根據地,勢力遍及襄河以南、長江以北、東自武漢、西抵沙洋,成為雄踞江漢平原的一支抗日武裝。
王勁哉劇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