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十年春風化雨,中歐從相識到相知,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這段跨越山海與制度差異的關系,如今已不僅是一份經(jīng)貿(mào)數(shù)據(jù)的增長圖譜,更是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之間思想互鑒、理念交匯的深層對話。
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推出《再遇見——中歐建交50周年特別策劃》,其中邀請數(shù)十位來自中國與歐洲各國及歐盟機構(gòu)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過他們的親歷、記憶與洞見,講述這段關系如何影響著個體、社會乃至世界的走向。我們努力呈現(xiàn)一幅更加立體的中歐人文關系圖景,也傾聽他們對中歐未來的真誠期待。
這一次,我們對話的人物是: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龔毅。
“中心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做‘人的工作’,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理解?!睂τ谌绾未龠M中歐間的文化交流,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龔毅通過實踐得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龔毅看來,中比、中歐各自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應通過當?shù)毓姼捉邮艿姆绞?,講好中國故事。中心舉辦展覽、演出、講座等文化活動比較注重方式方法,這也是中心開展活動的一個主要特點。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坐落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歐盟總部機構(gòu)辦公區(qū),毗鄰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等機構(gòu)的所在地,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
6月25日,龔毅在中心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中心仍在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增進雙方民眾之間的理解和友誼,拉近中歐兩大文明間的距離。
拉近不同文明間的距離
澎湃新聞: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建立的第21個中國文化中心。中心在推動中歐關系發(fā)展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心被看作是在歐洲傳播中華文化的“名片”,在此過程中,有沒有什么讓您印象特別深的人或事?
龔毅: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不同種族、膚色和年齡的人,到我們中心參加各種活動,這是中心的一個優(yōu)勢。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日益成為比利時和周邊歐洲地區(qū)公眾、各國駐歐盟和比利時使節(jié)和外交人員、歐盟總部機構(gòu)的工作人員和華僑華人等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
中心不僅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建立的第21個中國文化中心,也是第一個部省共建中心(文化和旅游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建),這是對上海的信任。中心主任和主要干部都來自上海,此外還有3名比利時當?shù)貑T工。
中心有一個品牌活動,叫做“中國故事”講座,會邀請比利時人來講他們的中國故事,當?shù)氐墓姾芨信d趣,講座很有說服力,效果很好。比如比利時天堂動物園的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Eric Domb(中文名:董博)曾來做過講座,中心報告大廳150多個座位,連加座都坐滿。他說小時候一直聽母親講《西游記》的故事,受到很大影響。天堂動物園里已經(jīng)有了大熊貓,還念念不忘想引入“美猴王”金絲猴。
比利時著名建筑師Nicolas Godelet(中文名:戈建)曾在中國留學工作,參與設計了北京冬奧會的首鋼大跳臺、國家大劇院、參加過平遙古城的保護規(guī)劃工作。他的中國故事講座很精彩。因為他的中文、法語都很好,對中國的文化比較了解,還曾來中心客串過“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講座”的現(xiàn)場翻譯。
澎湃新聞:您現(xiàn)在在比利時工作,中比的跨文化背景如何影響您的思考、溝通方式?怎么看待這種影響?
龔毅:中比、中歐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不太一樣。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心致力于增進溝通和理解,讓當?shù)毓娏私庵袊说乃妓搿?/p>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受到中國的文化背景、歷史傳承的影響,比利時和歐洲的人們也是如此。這談不上對錯和好壞,各有各的特色和優(yōu)勢。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文明互鑒,我們努力拉近這種距離。
做“人的工作”
澎湃新聞:中比、中歐存在文化差異,中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以加深比利時人對中國的理解?文化交流會如何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
龔毅:中心會采用當?shù)毓娙菀捉邮芎屠斫獾姆绞脚e辦展覽、講座或文藝演出等活動。對外傳播和推廣有其規(guī)律,所用的話語體系也略有不同。中心比較注重介紹中國文化的方式,從一些更貼近國外民眾日常生活、親身感受等小角度入手,避免生搬硬套刻板的說辭或做法。我們也在活動中不斷摸索和調(diào)整方式方法。
6月中旬,中心和上海市靜安區(qū)舉辦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歐洲推廣活動。靜安區(qū)的一位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曾在國外留學多年,他講得很輕松、愉快,還有些幽默,讓當?shù)毓娪∠笊羁獭?/p>
澎湃新聞:越來越多外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中心如何就此進行努力和嘗試?
龔毅:中心有展覽、文藝演出、音樂會等各類活動展示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效果來看,非常能體現(xiàn)中國特點、民俗和生活方式的非遺項目受到當?shù)孛癖姷那嗖A和歡迎。中心通過舉辦音樂會,增進西方公眾對中國音樂的了解。中心從2024年起,每年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的“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新春音樂會”,曲目以中國經(jīng)典音樂為主,并與西方古典音樂相結(jié)合,一經(jīng)推出即受到當?shù)毓姾腿A僑華人的喜愛,每次都座無虛席。
澎湃新聞:近年來,中歐間時有認知錯位,包括歐盟對華提出的“三重定位”、“去風險”等政策和理念。這種認知錯位更多與媒體、教育等結(jié)構(gòu)性問題有關,還是文化背景不同?如果中歐真正“再遇見”,應從哪些具體文化領域破解這些問題?
龔毅:在人文領域,中歐應不斷推進交流和合作,包括2024年恢復的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人文對話的范圍比較廣,包括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婦女和青少年教育等。
有一句話叫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心一大任務是做“人的工作”,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拉近人們的距離,增進相互理解。
“開展青少年的交流活動非常重要”
澎湃新聞: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中心開館運營10周年。能否結(jié)合中心建立的過程和個人觀察,談談中比、中歐互動的發(fā)展,尤其是文化交流領域?未來中歐在這一領域具體的合作機遇和空間有多大?
龔毅:對中歐雙方來說,50周年是個很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我剛才談到,中歐尤其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領域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
今年9月份,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將會迎來開館運營10周年。10年來,中心在當?shù)氐闹群陀绊懥Σ粩嗵嵘?,當?shù)孛癖姾茉敢鈦碇行膮⒓踊顒?,觀摩展覽、文藝演出等,他們對體驗中華文化很感興趣。他們都知道中心的活動很多,要了解中國的情況,就會來到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
澎湃新聞:中心同時注重中歐青年一代的交往,包括與比利時當?shù)氐那嗄陮W生進行合作交流。您認為,在面對這些項目時,中歐青年間的認知能否為雙方合作帶來新契機?應如何引導雙方認知變得更理性?
龔毅:從科學的角度講,在青少年時期,人的大腦里逐漸形成對世界的認知。
青少年是中歐的未來,開展青少年的交流活動非常重要。面向青少年的活動是中心的一個主要工作,我們努力讓他們接近、了解中國,培養(yǎng)他們對華的正確認知。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心開館10周年,我們舉辦了一個中歐兒童繪制明信片的活動。中國的孩子們畫埃菲爾鐵塔、阿爾卑斯山等歐洲的景觀和文化地標,歐洲當?shù)睾⒆觽儺嬮L城、大熊貓、金絲猴、東方明珠、中國美食等,超過300人參加。我們覺得這個形式非常好。
在5月6日中國駐歐盟使團舉行的中歐建交50周年招待會上,我們挑選了50幅作品在現(xiàn)場展出,受到與會者的歡迎,反饋熱烈。我們的使團還將這50幅作品印制成了700張明信片,作為使團在今年慶祝中歐50周年系列活動中贈送給歐方人士的禮品。
澎湃新聞:您對未來50年中比、中歐關系有何期待?對中比、中歐的年輕人有什么寄語或建議?
龔毅:我希望以50年為契機,雙邊關系能夠越來越好,通過交流和發(fā)展互利共贏,不斷發(fā)展。
今年6月,中心舉辦了一場很有意思的活動。8月在成都舉行世界運動會,這是非奧運項目的世界最高水平的運動會。比利時代表團有100多位運動員、教練員將參加世運會,中心為他們舉行了出征儀式。
在中心,比利時的運動員、教練員體驗中國的茶文化,欣賞中國的音樂名曲,品嘗中國美食,參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出征儀式。比利時奧委會、比利時代表團反映活動的效果很好,表示運動員們都盼望中國能多舉辦一些世界級的體育盛事。比利時政府、比利時駐華使館、比利時國家隊的社交媒體官方賬號都發(fā)布了活動消息。參加世運會的比利時水上救生運動員團隊、比利時武術隊以及一些比利時知名運動員紛紛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了活動視頻和照片。
這樣的交流,做人的工作,很有意義。這些運動員都是年輕人,他們因從事體育項目而受到當?shù)孛癖姷年P注和喜愛。我想如果以后他們能夠回憶起,曾經(jīng)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度過了難忘的時光,我們會感到很欣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