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時期,無數愛國進步青年奔赴延安,以歌為號,以筆為槍,踏上信仰之路、理想之路。在延安的窯洞里,詩人公木與音樂家鄭律成共同寫下中國革命史上一段不朽的旋律——《八路軍大合唱》,鼓舞和激勵了無數革命先驅前仆后繼,義無反顧地奔赴戰(zhàn)場。
1938年8月15日,從延安魯藝剛剛畢業(yè)的作曲家鄭律成,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1939年春,年輕的鄭律成受音樂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影響,決定創(chuàng)作《八路軍大合唱》。他找到詩人公木商議創(chuàng)作。很快,他們確定了一起創(chuàng)作“大合唱”的設想。
1939年,《八路軍大合唱》創(chuàng)作完成后,由魯藝音樂系油印成冊,并在延安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進行專場演奏。在抗戰(zhàn)的烽火中,嘹亮的歌聲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延安,傳唱到塞北高原、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鼓舞著八路軍戰(zhàn)士奮勇殺敵。其中一首《八路軍進行曲》,就連國民黨的部隊也唱得格外響亮。
從太行山麓到邊區(qū)戰(zhàn)場,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這首從延安窯洞中飛出的鋼鐵戰(zhàn)歌,始終化作刺向敵人的鋼刀、擂響戰(zhàn)士沖鋒的戰(zhàn)鼓、激勵軍民全面建設的沖鋒號角。1946年,《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被中央軍委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編輯: 丁桃
責編: 張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