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井岡山,人們總愛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那簇最旺的火苗里,有位扎著齊耳短發(fā)的女戰(zhàn)士——賀子珍。
她不是被寫進教科書里的“某某夫人”,而是她自己——一個共產(chǎn)主義女戰(zhàn)士。
她是17歲帶赤衛(wèi)隊守城的“小辣椒”,是和毛澤東并肩走過十年風(fēng)雨的革命伴侶。也是中國革命最艱難十年里,用血肉之軀扛過槍、生過娃、流過淚的“鐵娘子”。
在她和毛主席風(fēng)雨相伴的歲月里,留下過6張珍貴合影。這些合影不光是兩人的珍貴史料,也是賀子珍一生經(jīng)歷的深切印證。
合影1
1.從“永新暴動”到與毛主席相知
要說起賀子珍的革命歷程和與偉人相識的根源,還得從1927年的永新暴動開始。
永新暴動那天,她和三縣農(nóng)民武裝擠在城南進攻永新南門。
子彈擦著耳朵飛,可這位不過17歲的姑娘眼中卻只有堅定,沒有恐懼。
有人形容她“像團火,燒起來能烤化半座山”,永新暴動中她就是那團明亮的火光。
永新暴動之后,蔣軍及手下特務(wù)加大了搜捕暴動參與者的力度。
為了躲避抓捕,賀子珍便在兄長的帶領(lǐng)下上了井岡山加入了工農(nóng)武裝。
也正是這一契機,讓賀子珍機緣巧合下與毛主席有了相識的機會。
1927年象山庵會議剛結(jié)束,前委急需個會寫材料、能跑腿的秘書。
井岡山上女黨員本來就少,有文化的更金貴——賀子珍成了唯一人選。
合影2
她和毛主席的窯洞隔得近,身上又擔(dān)負著機要秘書的職責(zé)。
所以從這以后,她就白天和毛主席一起整理文件,晚上聽他講農(nóng)民運動。有時候主席寫文章,她就趴在桌角補軍裝。
因為工作原因?qū)е聝扇说慕佑|與日俱增,情愫也像春草似的冒了頭。
革命戰(zhàn)士不拘泥于瑣碎俗禮,在明確心意后兩人就正式走到了一起。
合影3
1928年5月,他們在井岡山辦了場簡單的婚禮。沒有紅綢子,沒有鞭炮,幾碗南瓜粥,幾碟腌菜,就算成了親。
那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場“革命婚姻”會跟著他們走過最苦的十年。
2.槍林彈雨中的鐵娘子
在賀子珍與毛主席結(jié)婚后,工農(nóng)紅軍也迎來了國民黨瘋狂捕殺,最苦最難的十年。
賀子珍隨著紅軍一路轉(zhuǎn)移、作戰(zhàn),沒日沒夜的工作。在槍林彈雨中,她還為毛主席生下了五個孩子。
合影4:左標記是賀子珍,前排左二毛主席
頻繁生育對身體的透支、高強度工作和轉(zhuǎn)移帶來的疲憊、還有曾經(jīng)負傷留在體內(nèi)的彈片……這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賀子珍,讓她患上了嚴重的貧血和弱癥。
長久的傷病和疲憊,讓賀子珍的體態(tài)形貌在十年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所以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在保安的窯洞里見到賀子珍時,差點沒認出來。
斯諾對賀子珍的堅強和忍耐印象極其深刻,因此后來在《毛澤東夫人賀子珍小傳》里他如實記錄了這些。
合影5:左三毛主席,右一賀子珍
“外表看是個弱女子,可她能扛槍沖鋒,能背傷員走山路,長征時中了彈片,到現(xiàn)在都沒取干凈?!?/strong>
這話一點不假,賀子珍的堅韌和意志絕對是一點不次于男性甚至超過男性的。
在和毛主席在一起的十年里,她從井岡山到瑞金,從長征到陜北,足跡踏遍半個西部。多年間她生了6個孩子,可最后留在身邊的,只有一個李敏。
她生毛金花那年,紅軍剛打下福建長汀。孩子剛落地,前線的戰(zhàn)事就已經(jīng)迫在眉睫。
萬分無奈的她咬咬牙把孩子塞給老鄉(xiāng):“等革命勝利了,再來接?!笨蛇@一等,就是一輩子。
有哪個當娘的舍得把剛見過幾眼的孩子送人?可為了革命,為了勝利,她別無選擇。
但要說最苦的時候,還是長征路上。
1935年,她在貴州生下一個女嬰,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她只能把孩子裹在襁褓里,交給當?shù)乩相l(xiāng)。
多年后她跟女兒李敏說:“那時候我就想,只要革命能成,要我拿多少孩子換都行。”
那時候她在延安的家里,最常見的場景是她坐在門檻上補軍裝,毛主席在窯洞里寫文章。
沒人能想到這對窯洞里看起來不起眼的夫妻,就是紅軍的領(lǐng)袖和他的夫人。
也沒人能清楚地知道,在這么多年的革命風(fēng)雨中,他們吃了多少苦,冒了多少險……
3.從窯洞走進紀念堂
1937年10月,賀子珍帶著身孕離開延安。不是她不想留在延安,留在主席身邊,而是她的身體必須要去醫(yī)治了。
1937年12月,她終于坐上了去蘇聯(lián)的飛機。這一去,就是10年。
在蘇聯(lián)的日子不好過,她帶著孩子住過醫(yī)院,挨過轟炸。最小的兒子夭折時,她抱著小小的棺材坐了整夜。
1947年回國時,她聽說毛主席已經(jīng)再婚,眼淚掉在行李上,濕了一大片。
回國后,她住在東北,偶爾能收到女兒李敏的信。信里的女兒總在說:“媽媽,爸爸身體不好,但他總念叨井岡山?!?/strong>
她每時每刻都在思念過去的崢嶸歲月,可最終卻都沒能和毛主席見上最后一面。
1979年,全國政協(xié)通知她當政協(xié)委員,這一次她終于能去北京了。
1979年9月8日,她坐在輪椅上,由李敏推著走進毛主席紀念堂。
合影6
紀念堂里很靜,只有她的輪椅碾過地磚的聲音。走到毛主席遺體前,她突然抬起手,嘴唇動了動——32年了,她還是想喊他一聲“潤之”。
李敏哭著說:“媽媽,爸爸在看你呢?!彼c點頭,眼淚大顆大顆掉在地上。要走了,她忽然回頭,望著毛主席的遺體,嘴唇顫巍巍的,像是要說什么,可終究沒說出口。
回去的路上,她靠在輪椅上,輕聲說:“這下,我沒遺憾了?!?/strong>
1984年4月,賀子珍走了,享年75歲。臨終前,她拉著李敏的手說:“別怨你爸爸,他是為了革命……”
結(jié)語
賀子珍的一生,像極了井岡山的竹子。她扎根貧瘠的山巖,風(fēng)吹雨打都不彎,最后把自己的每一寸都獻給了人民和革命。
她身上掛著的不是“毛澤東夫人”的標簽,而是賀子珍自己。
一個會害怕、會流淚,卻永遠往前沖的革命戰(zhàn)士。一個愛孩子、愛丈夫,卻把革命理想看得比天還高的母親。一個被歷史記住,卻從未想過被記住的“平凡英雄”。
現(xiàn)在的我們,站在和平的年代里,或許很難想象她吃過的苦。但至少該記住,那些把青春和熱血都熬成革命火種的人,值得被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夜雨丨宋海峰:賀子珍:一朵絢爛的“井岡之花”——上游新聞
2、百年黨史巾幗紅 | 賀子珍:井岡山第一位女共產(chǎn)黨員——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